近20年來,我國的教育政策變動頻繁。從「教學方式」、「考試方式」到「教學課綱」一變再變。一代一代的學生,就在這種高頻率的政策變動下淪為白老鼠,成為教育改革的犧牲品,也難怪我們的教育品質,一直無法進步。
回顧教學方式的改變,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1999年教育部堆動的「建構式數學」,一時各界推崇,似乎將建構式數學當成臺灣學子數學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然而,當這批學生進入國中,才發現計算數學及解題能力與過去的學生落差極大,進而引起各界恐慌。嗣後,教育部才緊急下令不再獨尊建構式數學,九九乘法表才又再度重出江湖。
入學考試的變革歷史也不遑多讓。從早年的大學聯考,2002年廢除聯招改採多元入學,提出「學科能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並行,其中學測採取級分制,包含繁星推薦與申請入學等甄選入學管道,指考則是依成績及志願分發。隨即引發「一試定終身」與「兩試定終身」考生負擔增加與否之論戰。然而,走了這些年,好不容易適應制度的教師與學生,又要重新適應新的升學方式。今年,大考中心又推出「新型學測」取代學測與指考,從原本的考五科改為選四科,又要加上「學習歷程檔案」,越改越複雜。
再看技職,近期教育部規劃「四技二專招考」變革,研擬改革方案包括「必採專題製作學習成果及專業實習科目學習報告」、「各校系可訂定各考科彈性權重」、「科技院校繁星錄取生一律不得報名甄選入學」等,亦是引起倉促上路的質疑。短短幾年,大專院校升學條件一變再變,學生與家長根本無所適從。
更不用說,教學課綱亦是變動頻繁。隨著藍綠惡鬥,學生成為兩黨夾攻下的祭品。一下子刪除文言文的篇數,一下子又少了中國大陸的歷史,今日要考作文,明日又不考作文。面對政府的朝令夕改。恐慌的家長只好付出更多的補習費,壓著孩子去補習,整個過程得利的恐怕只有補習班。
與二十年前相比,全國的補習班突破一萬八千間,成長超過三倍。徘徊在南陽街的疲憊身影,上課時間沒有變短,書包的重量卻是更加沈重。辛苦的家長們依然為了負擔價格不菲的補習費,爆肝超時工作。
試問孩子的負擔真的有減輕嗎?教育改革有讓教育更進步嗎?教育部真的要好好檢討了。
*作者為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