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落幕後,蔡總統向對岸溫情喊話,並重申一貫說法。但當天下午,國台辦再度呼籲回到九二共識。乍看之下,兩者毫無交集,但近日國內一份民調則再次肯定蔡總統的兩岸主張,相信不少民眾難免有霧裡看花的困惑。
當然,這得從十九大報告談起。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宣示和平統一仍為對台大政主軸,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軸,這兩者一體兩面,呈現中共對台政策的一貫性和穩定性。這當然是善意,但其背後則有著大陸內部要求改變的巨大壓力。此因經歷馬政府八年兩岸空前友好,民進黨再度執政後仍拒絕曾為兩岸基礎的九二共識,還處處推行具有去中國化色彩的政策。因此,習近平反覆強調反獨的決心與能力,並提出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都是要穩住大陸內部的求變聲浪。
在此背景下,蔡總統訴之以情,以缺乏經驗為民進黨過去執政時的兩岸衝突緩頰,和提及兩岸共同文化資產,是很聰明的回應。然而,這篇報告最重要的,還是蔡總統再次重申處理兩岸關係的兩不變兩不會。很多人以為這是如答錄機重播的老生常談,但常談本身就是有意義的選擇。就中文的語境來說,用不變與不會通常有個潛台詞,就是「雖然-但不會」。對應當前國內景況,其意為:雖然執政團隊有種種剪除中華符號和廢棄民國法統的行動,但蔡總統的善意和承諾不會改變。所謂善意是願意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所謂承諾則是尊重九二共識。何謂尊重呢?直白的說,就是其所作所為不違背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精神,也就是蔡總統所說「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
這是蔡總統競選期間提出「維持現狀」的具體實踐,既然這是參考馬政府經驗,向藍營靠攏的作法,為何北京當局不願意一如過去,維持兩岸官方交往,和外交上的種種善意呢?這要從蔡政府兩岸政策的矛盾來理解。因為在維持現狀政策下,支持台獨者無法貫徹主張,產生空前的焦慮。而執政者以忍讓之姿接受現狀,卻明示或暗示地展現其與體制現狀的貌合神離,如此鼓勵綠營內部力量對現行體制四處點火,蓋若弄假成真,可算推線成功。若在外部壓力下被迫收回,則又成為執政者對北京的善意。另一方面,既然民進黨政府是基於對岸壓力而維持中華民國的門面,且各種改變現狀的力量不斷蠢蠢欲動,北京當局自然得出必須維持一定壓力的結論。兩相激盪之下,蔡政府幾乎毫無迴旋空間。
這兩天出爐的兩岸政策協會民調,正反映上述的矛盾與困境。這份民調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蔡總統兩岸主張偏向維持現狀,但支持蔡總統兩岸主張者只有四成四。這有兩種解釋,一是不少受訪者認為蔡總統兩岸政策維持現狀,但不滿意她的政策實踐,這表示蔡總統的兩岸關係表現無法真正做到維持現狀。但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支持蔡總統主張者,很多並非贊成維持現狀。事實上,這份民調中有三成三認為蔡總統的兩岸主張偏向獨立。因此,蔡總統領導的執政團隊,在實際作為上必須有種種剪除中華符號和廢棄民國法統的行動。
蔡總統年初說,希望兩岸建立互動新模式。或許,維持兩岸僵局但不走向戰爭,同時讓「中國」和「兩岸」消失在台灣的公共論述與集體記憶,就是蔡總統所要建立的新模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美國談到,兩岸僵局就是目前最好狀態,獲得部分綠營人士呼應,不啻是絕佳註解。只是,面對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兩岸僵局可能導致統獨兩股力量走向自力救濟,加上對岸以單邊政策帶來的磁吸效果,如何避免中華民國政府在兩岸賽局中失語的邊緣人,將是蔡總統倡言之新模式的最大挑戰。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