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在未來,讀什麼科系才能確保前途?

2021-04-19 05:50

? 人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冷、熱門科系,有不少印象來自於誤解,或是老舊的認知。以醫生或律師而言,要能夠獨立開業,自己當老闆的情況早就越來越難,許多人都是聘僱工作者,而且勞動條件未必理想;再者,這兩個專業經常處於不會太愉快、高風險、高壓力環境,絕不是「輕鬆數鈔票」的工作。說到「輕鬆數鈔票」,自然也讓人聯想到工程師,工程師百百種,但無論哪一種,多數都常自嘲是「高級奴工」,說得更誇張,則是「你要老闆的錢,老闆要你的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至於所謂冷門科系,譬如歷史系,多數人聯想的就是當老師,勉強多想一下,大概不外乎作家、記者、導遊、說書人等。確實,在一般印象中,這些很少是高薪工作。這種「一般印象」,自然是源於將大學科系當成「職業訓練所」的慣性思維,但這樣的思維存在著兩個問題。

一是普通大學的教育目標並不只是培養一個「技職工作者」。我們可以將大學科系粗分為要考證照的,和不考證照的,譬如醫學系、財金系、法律系,或工學院各系,都會高度連結證照考試,反觀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等文理學院各系的學習,與證照的連結就未必那麼直接,而這些科系其實就是我們所稱的「基礎學科」,培養的是人類核心知識與價值,或是「通才」的學習者。或許在務實的台灣人眼中,「基礎學科」幾乎就是「冷門科系」、「將來可能會餓死人的科系」,因此一窩蜂偏重應用、臨床、實作學科的學習,卻往往忽略這些領域的知識均屬「專業」,可能比較賺錢,但「專業」必然涉及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高度崇尚倫理與紀律,這絕非一心只想賺大錢的人所能領會與承擔。

二是如果我們放開想像,搜尋資料或實地觀察,就會發現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將會趨向通才,或是能夠跨領域及團隊協力的工作者。所以,重點不是迎合目前就業市場,而應是回過頭來問自己具有什麼能力。醫生或工程師固然重要,但各自相關的產業都需要非常多不同專長的人才,況且醫療和工程兩個領域也正在交互作用、共同演化,從中又已經融入語言、認知、心理、藝術、設計、倫理、法律等領域知識,方興未艾。未來人才需要自己具備跨領域知能,同時還得具備與不同專長領域的人協力合作的能力,目前將單一科系等同於某一職業的認定,其實已經開始落伍了。

歸納以上想法,可以用全球正夯的「電動車」為例,進一步說明。以台灣目前科技實力來看,製造電動車的關鍵技術,如轉向系統、電源供應器、鋰電池、馬達、駕駛輔助系統、互聯網、車載鏡頭、智能車燈等,幾乎都能掌握,甚至領先全球,但這些過往幾乎都是從代工起家的台灣廠商,如何整合發展出產業鏈或產業聚落,進一步推出屬於台灣的電動車品牌,這就相當需要設計、行銷、業務、行政、金融、法務等人才,而且若以歐美國家跨國品牌的成功經驗來看,這樣的團隊裡頭經常會出現文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等背景的人才,因為發展與經營品牌,永遠需要細緻地了解人性,並敏銳地進行跨文化理解,以及深刻地說出能感動各地消費者的故事。因此,如果台灣要從個別廠商單打獨鬥的科技代工,走向產業鏈整合,進一步發展自有品牌,就高度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而系統及產業鏈整合的任務,也會更加仰賴基礎學科或通才的研發工作者。

身為職場人,一年四季都握著辭呈,在辭與不辭間游移不定。但在正式提離職前,先想清楚到底是不滿現在的工作待遇,還是真的想嘗試新工作。(示意圖,取自pixabay)
歐美跨國品牌團隊裡經常會出現文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等背景的人才,因為發展與經營品牌,永遠需要細緻地了解人性。(示意圖/取自pixabay)

追問「在未來,讀什麼科系才能確保前途?」,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像是一個不可解的謎,或者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假議題。與其汲汲營營,或惴惴不安,想要以過往經驗,判定就讀科系與薪資收入、人生幸福的關係,倒不如好好地運用大學資源,擴大視野,多方結交朋友,認識自己,優游一個以上學科領域的學習,或者以本科為基礎,好好地發展學習如何學習、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獨立思辨或批判思考、設身處地的脈絡化理解或換位思考等能力。這或許才是未來既能安身立命、又能貢獻社會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