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教育團體為國民中、小學的「導師」發聲,呼籲將凍漲12年的導師職務加給,從原本3,000元調升至5,000元。雖然調薪能夠反映出社會對導師工作的重視,但是金錢從來不是提升教育品質的萬靈丹,也不足以展現導師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責任與壓力。如果靠加薪來解決導師所面臨的壓力,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臺灣社會對導師責任的理解仍然不夠深入。導師也不應為即將增加的津貼感到欣慰,反而更應該著眼於改善教育環境,爭取為學生和自己創造更友善的學習與教學條件。
吃重的導師職責
100年度,教育部出版《得意的每一天——國小導師手冊》(另有一本國中導師手冊),其內容描寫導師平時教學,所必須包辦的種種工作:晨間時光對學生愛的叮嚀、建立班級常規、教室布置、午間時光指導餐食、打掃時間的整潔活動等生活教育;學生的行為輔導、親師問題溝通;課程設計、課間教學指導、額外學業補強。此外,還須花費時間準備開學前、開學日、家長日、校外教學、預防注射、運動會、定期評量、節日慶典、期末活動等活動辦理。次年教育部規範出《國民中小學聘任班級導師注意事項》:
一、班務處理及班級經營
二、學生生活、學習、生涯、品行及身心健康之教育與輔導
三、特殊需求學生之關照及個案輔導
四、親師溝通與家庭聯繫
五、學生偶發事件及申訴事件處理
六、其他有關班級學生之教學、訓輔、總務等事務處理
從上述工作內涵來看,只要學生在校事務,或者受家庭影響沒法在校好好學習的事務,大致都屬於導師的工作範圍。比如學生上課常遲到、或是一段時間哈欠連連精神委靡,導師必須釐清是學生生病嗎?還是家庭作息問題?或是其他原因?
沒有「最多」只有「更多」的工作量
時至113年度,經歷新冠疫情擾亂的期間,導師需要隨時接招那些繁不及備載的瑣事。後疫情時代,導師亦須花費更多心力,指導回校上課學生的自理能力、團體生活適應,以及不斷「持續」追蹤班上個別學生身高、體重發展問題、視力回條、牙齒保健、疫苗施打、個案輔導等情況。並且須應對整體教育環境朝向更資訊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導師需要補足更多專業知能因應這些沒有「最多」只有「更多」的教育活動。導師不只要上課、備課、當助理,還是保母、家庭支持者。
以近年教育部積極推動「友善校園」計畫來說。教育部在112 年度便修正增加「融合教育」、「全民原教」、「族群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目標。並以生命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及法治教育、品德教育、全民原教、族群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融合教育、強化中輟學生輔導與適性教育措施、校園正向管教等當作達成上述目標的策略。每一個策略背後又有一套應對的法令規章或辦法。比如發生校園安全的性平案件,導師須具備法律知識釐清事件脈絡,在知情的24小時內通報,否則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近年需要導師責任通報的相關法令,在彙編後多達十項,這代表導師一不小心就有觸犯法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