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是高教的第一階段願景,公私立大學競爭基礎相同,私立大學有活路,公立大學有活力,整體高教品質提升。唯有在這個基礎,才有良好條件談第二階段的公平競爭與學費解套。書中訪問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已指出1999年教育基本法第13條已明訂「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
準此,依法本可根據各大學的mission(使命)進行大學教育實驗。台灣大學等頂大的mission是「拿諾貝爾獎」的教育實驗,而非全英語貴族實驗。因此就能了解,書中提到台大提出每年學費2萬美金(63萬台幣)的全英語實驗學程(三分之一招本國貴族生)時,為何很多網民非常反感。
台大校務會議不思「拿諾貝爾獎」,卻粗糙通過這種決議,顯見台灣大學似已淪落到沒有mission。若台大提出「拿諾貝爾獎」的全英語科學教育實驗,遴選特別優秀學生,學雜費全免,全力「拿諾貝爾獎」,必可獲得支持。然而台大的「全英語貴族教育實驗」若由私立大學提出就是「正辦」,例如書中力主學費鬆綁的東吳大學,就可提出每年學費兩萬美金(或者一萬美金就好)的全英語國際學程實驗,招收本國貴族生與外籍生,相信少有人反對,甚至給予鼓勵加油。
「高等教育十字路」一書還有個調查數據是86%的大學校長認為「教育部管太多」。其實按照當前「大學法」的設計,「大學校長」是「綜理校務」因此權力擴張,可稱之為學術權貴。從高教工會與學術角度,大學校長認為「教育部管太多」仍屬卸責之辭。過去十年來,大學的學術精神黯淡,形式主義風盛,與大學學術權貴難道沒有關係?若大學校長認為教育部管太多,本應拿出大學校長的「風骨」要求教育部改革或拒絕教育部,例如書中台灣師大校長張國恩說「教育部計畫(經費)不要給台師大」,黃榮村也指出大學自主是大學法的基本原則。又如書中張俊彥拒絕做官可做事,批判學術界「假創新」,並具體主張「公教分離」,和「公務人員」分開,大學才能真正創新「價值」。
最後,「高等教育十字路」一書,竟然幾乎沒有探討,全球華語熱下,華語是台灣與中國「價值」專屬的創新,亦即「外國生來台的華語留學」是高教的藍海願景。新加坡國立大學40%是外國生,澳洲所有大學的外國生比例平均20%,「英語留學產業」的產值高居澳洲外匯第2名。如果台灣的大學外國生比例也是平均20%,少子化海嘯不僅不足擔憂,剛好是台灣發展價值專屬的「華語留學產業」的無窮動力。淺見認為20%外國生的目標,台灣很多大學都有機會做到。當前教育部、外交部及相關政府政策,雖然仍有不足或各種缺失,值得立即改革,但新南向與國際產學等大方向,基本上已稍稍走出一條活路。這不是僅僅為了招生,更牽涉未來更複雜的整體國家發展願景。
*作者為開南大學應華系兼華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