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聯合報願景工程出版「高等教育十字路」一書,該書訪調151所大學校長,回收率83%,共125所大學校長接受訪調。那麼到底台灣高教的願景是什麼?
全書最重要的調查數據是9成的大學校長贊成「高教學費自由化」。但這個數據馬上在書中被高教工會打槍:高教學費自由化是畫大餅,一條死胡同,會害死年輕人。兩者直接對衝。類此高教與學費問題,都非常複雜,做為一所大學校長不會完全不知,率爾贊成「高教學費自由化」並不負責。為何這樣說?
淺見以為讓興國管理學院「起死回生」為中信金管學院的施光訓校長,在書中講的最務實可行。他說目前是社經高的學生讀便宜的公立大學,經濟弱勢的讀較貴的私立大學,標準的「劫貧濟富」。亦即衡諸我國當前真實環境,我國應該是公立大學的學費拉高,公私立大學學費一致,然後政府發放「教育券」給學生,本國生無論就讀公立或私立,都負擔一樣的學費。
這個設計其實教育部已實行,但不是在本國生,而是在「外籍生」。公立與私立大學的外籍生學費標準相同,準此,競爭基礎相同但私立大學比公立大學靈活,因此可推論「私立大學的外籍生招生會比公立大學好」。確實如此,根據2017年教育部統計,具有教育產業性質(不是靠政府給的獎學金)的外籍生學士班人數,全國排名前五名,分別是銘傳第1,義守第2,開南第3,逢甲第4,唯一進入前五名的公立大學是台灣大學第5。
根據上述實行經驗,一旦公私立大學學費標準一致,競爭基礎相同,可推論「私立大學的招生會比公立大學好」,民眾開始青睞私立大學,私立大學有活路有特色,公立大學被迫有活力,整體高教品質提升,台灣高教長期不合理的「公立比私立好的刻板印象」開始鬆動瓦解,「劫貧濟富」現象消失,剛好替蔡總統的十年教育政綱解套。
蔡總統主張擴大「高教公共化」,具體做法是調整公私立院校學生比例,最終達到公立學生數過半的目標。這個政綱大家都滿頭霧水或眉頭深鎖,公共化本是大學的天職之一,蔡總統的大方向沒錯,例如本書中,黃光國批判公立大學的「學霸」私人分錢,就是把公立大學私人化了,「有山頭,無學派」,早應改革。但不知為何蔡總統的教育政綱,竟把「公共化」等同「公立大學」,導出擴大公共化就是「最終達到公立學生數過半的目標」。
一旦公私立大學學費一致,「劫貧濟富」現象消失,蔡總統最尷尬的「最終達到公立學生數過半」的假目標也消失解套。然後,蔡總統可在2018年1月開始的「高教深耕計畫」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升高教公共性」裡,要求教育部強化私立大學董事會的透明化與公益董事等改革,讓私立大學的公共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