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拋出「建設性模糊」概念,希望在談判中對雙方對敏感和爭議的議題以模糊字眼滿足雙方需求與立場。這種主張其實就是想回到過去兩岸談判時「各自表述」的作法,藉此繞開「九二共識」這個綠營不可能接受的麻煩名詞。問題是,北京已認定「九二共識」是國民黨執政時與共產黨的共識,換成民進黨執政也不會改變這點。
習近平已拍板「九二共識」是兩岸「定海神針」,他在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說:「我們秉持求同存異精神,推動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開啟兩岸協商談判……。」這段話雖然有「求同存異」四個字,但也有「一個中國原則」大前提。當前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習近平更不可能把自己說出的「定海神針」收回;而邱太三也稱九二共識在台灣引發非常大爭議,已無法做為建設性模糊。這也代表著雙方不可能找到對話的共識基礎。
從蔡英文第一任至今,北京對她一直關閉溝通大門,對蔡政無所期待。而在台灣反中民意持續在高檔的情況下,蔡政府若為爭取兩岸談判而接受九二共識,可能反傷其政權的民意基礎。此外,北京還在制定「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對綠營展開獵巫,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被《人民日報》、《環球時報》點名是頭號台獨份子。在這種氛圍下,要北京與台灣走上談判桌不大可能。
2022年習近平要連任,所以對台不會軟化,民進黨要贏得九合一選舉,也沒有理由對中共示好,中國與台灣內部各自的選舉都不利於海峽兩岸復談。
夏珍:沒有九二共識的年代,就曾共同打擊犯罪
兩岸開放之初,台灣嚴拒一國兩制,但從聯邦、邦聯、大屋頂…各種安排方案,基本朝向維持台灣自主的「和而統」想像,這才有國統會的成立,即使當初的「國統綱領」被視為「不統綱領」,因為統的前提除了「富裕」,更重要的是「民主」,僅此一點,只要中國一黨專政的體制不變,就給予台灣相對充足的空間繼續討論如何促成中國「民主」。
三十五年過去,中國經濟崛起,但政治相形緊縮,新生世代對「中國」的想像,從「一家人」趨向「兩家人」,維持台灣自主的「和而不統」成為主旋律,即使對兩岸關係別有情懷的前總統馬英九任內,標舉的還是「不統不獨不武」,競選總統時甚至為了西藏問題,直接點名駡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野蠻、粗暴」,簡單講,習慣民主空氣的台灣人,不可能忍受生活在沒有結社(政黨)自由、缺乏言論自由、國家權力至上的國度,這個死結打不開,台灣的統獨之爭就有充分滋養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