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的獨角獸,為何被中資整碗端走?台灣新創怪象,政府鼓勵卻沒人掏錢投資

2021-04-14 08:11

? 人氣

工研院獨角獸「瀚薪」轉身變中資  (圖/財訊)

工研院獨角獸「瀚薪」轉身變中資 (圖/財訊)

瀚薪案揭露後,意外凸顯出台灣是新創公司的資金沙漠,當矽谷正在建立長期資金和創新團隊的投資平台時,台灣應思考改革資本市場,讓敢於創新的團隊得到支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財訊》雙週刊629期,獨家報導工研院培養出的第3代半導體設計公司瀚薪科技,過去1年,從台灣培養的獨角獸企業,變身成1家純陸資的公司後,該案立即引起各界關注。

日前立委郭國文在總質詢時質疑,為何台灣瀚薪解散前就將2013年開始申請的台灣專利(見表),在去年7月讓予上海瀚薪,之後整個研發團隊更移往上海。

瀚薪專利 (圖/財訊)
瀚薪專利 (圖/財訊)

根據《財訊》報導,工研院在瀚薪有董事席位,公司定期要向股東報告,解散前也必需召開股東會,公司解散前幾個月,公司擁有的重要專利卻賣到中國,工研院卻表示過程並不知情。

熟悉公司法的律師表示,檢調仍應檢視股東會決議等文件,確認瀚薪轉移資產過程,工研院是否有合理保護自己的投資權益,背後是否涉及不法交易。

《財訊》繼續探究發現,瀚薪移往中國的另一層原因,除了瀚薪碳化矽產品的主要市場在中國的吸力,還有在台灣找不到創投出資,政府也不願意出資支持的推力,「瀚薪要結束時,每股淨值是負5元,整個公司過去8年,已經燒了台幣1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

《財訊》向相關主管查證證實,瀚薪解散前淨值已是負數,他更感慨地說,瀚薪找到中國資金接手時,「團隊非常高興,因為終於有錢可以還債了。」

中方接手 總算有錢可還債

他表示,瀚薪當時在台灣到處找錢,「找得相當辛苦」。因為,在這個領域,是由同時負責設計和製造的IDM大廠主導,瀚薪走的卻是獨立IC設計公司的新路,外界因此質疑瀚薪的良率不佳,但這家公司在解散前已通過車廠的認證,即將拿到訂單。瀚薪技術如果真的不佳,又怎麼會得到中國官方資金的青睞?

「瀚薪的案例,反映的是新創公司在獲利之前,不容易找到錢。」他觀察,台灣的創投投資late stage(晚期募資)比率不低,但還沒賺錢的新創公司要找到錢其實非常困難。《財訊》分析,在台灣,新創公司主要是靠天使投資人的資金挹注,在瀚薪的例子中,如果漢民不願支持,那麼這家公司移往中國發展,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誰不願意在自己的國家發展,瀚薪是不得已的,」他說,像瀚薪前總經理李傳英在上海瀚薪,並沒有拿到關鍵位置,「很多像他一樣的人,3、5年後,技術就被洗得乾乾淨淨,黯然回到台灣。」

許多產業大老對台灣缺乏早期創投投資機制,導致台灣研發能量流失的現象,深惡痛絕,瀚薪不是個案,「50人以下的小IC設計公司,如果聯發科沒有意願併購,就轉往中國發展了,這種案子非常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