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考》賈葭:做好準備,犧牲一兩代人

2016-11-06 06:30

? 人氣

澳洲是中國人移民的重點國慶。圖為神奇寶貝迷前往雪梨大橋附近用手機捕捉神奇寶貝小火馬(Ponyta)。(圖/The Huffington Post)

澳洲是中國人移民的重點國慶。圖為神奇寶貝迷前往雪梨大橋附近用手機捕捉神奇寶貝小火馬(Ponyta)。(圖/The Huffington Post)

我的朋友、資深電視人何保勝,昨晚深更半夜在微信上給我講了一個鼓舞人心的雞湯故事。我大概轉述一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何老師在雪梨採訪,遇到一個華人出租司機,一聊,居然是「神舟工程」的工程師。何老師問他:你從國內的高級知識份子變成澳洲的計程車司機,心理上會失落嗎?他說,開始當然會有落差,但很快就適應了。在這裡,開車和做其他事情一樣有社會尊嚴,待遇比白領還好,各種休假休息。沒覺得什麼不妥。

這位司機的兩個兒子前幾年跟父親一起到澳洲,長子大學畢業兩年多了,在雪梨的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不用父母幫襯就買了房。次子正在讀高中。司機氣質和心態都很棒,一臉的幸福與滿足,真誠而開朗的笑容掛在臉上。何老師問他:為什麼人到中年要移民海外呢?他說:就是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健康發展。再問他:放棄了國內的工作,不後悔嗎?司機說:我覺得很值得,我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澳洲雪梨百萬人瘋煙火(美聯社)
澳洲雪梨百萬人瘋煙火(美聯社)

何老師評價說,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父親的行為也不完全是犧牲呀。他就是過著一種樸實、實在、真實而有品質的生活。很多人,連當初下南洋做苦力改變命運的中國人都不如,動不動就要進人家主流社會呼風喚雨當家作主,站在舞臺中央。「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面台,著最閃的衫,扮十分感慨」,可能嗎?

我非常同意何老師的說法。

2008年北京奧運後,我的幾個朋友移民美國,先後向我道別。在他們的描述之下,做出移民這個決定有兩個動因,一是為了外部的生活品質更高,比如空氣、水、食品安全、社會福利、子女教育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內心渴求一種更加自由的狀態,嘗試不同的可能,拓展生命與生活的邊界。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門初開之後,垂三十餘年,出國尋求另一種生活的行為絡繹不絕。最早描述這種狀態的文藝作品是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上映於1994年,是馮小剛第一部執導的電視劇。劇中描繪了改革開放的出國潮裡,中國人在美國的種種彷徨。電視劇開頭有一句:「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北京人在紐約的劇照。
北京人在紐約的劇照。

劇作者們一致認定紐約有天堂的一半特質,不管是愛是恨,都要把人送到紐約去。可是,普通人的生活中,哪裡會有這樣非黑即白斬釘截鐵的對立呢?多數是不黑不白的灰色。紐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你怎麼看待紐約,完全取決於你怎麼對待自己在紐約的生活,這種判斷別人代替不來的。

我認為八十年代那一批出國行為,是中國人第一次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嘗試。從世界地理大發現開始的全球化,中國人參與甚少,有清一代自不必說,在西方工業革命之時,中國正忙於剿滅太平軍和撚匪之亂。同光時期,才有第一批赴美求學的幼童(梁敦彥、詹天佑那批)。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正是第三批留美幼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