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這套戰略一方面讓中國無法獲取決定性的軍事勝利,藉此嚇阻中國染指包括台灣在內的鄰國;另一方面,也讓中國確信在開戰之初,其本土不會遭到美國大規模攻擊,不必急遽升高與美國的軍事對抗,藉此增進所謂的「危機穩定性」(crisis stability)。
東亞各國是否願意抗衡中國擴張?是否具備抗衡中國的能力?
當然,任何戰略都有其弱點,這套A2/AD戰略也不例外,它必須經過兩道試煉:中國的鄰國是否願意長期(甚至無限期)抗衡中國的軍事擴張?這些國家是否具備抗衡中國擴張的能力?
第一個問題不僅涉及地緣政治,也涉及個別國家的國內政治,相當複雜。貝克利的論文聚焦第二個問題,分別探討6個層面:東亞是否會出現中國版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中國武力征服台灣的可能性、中國能否掌握東海地區的制海權與制空權、中國能否主宰南海地區、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前景、美國國防政策應如何調整。
解放軍武力犯台先決條件:奇襲摧毀台灣海軍、空軍與飛彈戰力
台灣與中國的軍事對抗是貝克利此文的重中之重。首先,貝克利探討一個關鍵問題:解放軍無論實施哪一種攻台方案,都必須先做到一件事:在開戰之初以空軍與飛彈的奇襲先聲奪人,摧毀台灣的海軍、空軍與飛彈戰力,全面掌控台灣地區的制空權與制海權。
對此,貝克利指出,雖然中國建構了龐大的飛彈軍力,但解放軍實在不可能一開戰就粉碎台灣的防禦能力。台灣擁有先進的早期預警防空系統,可以即時將戰機分散到全台的軍用機場、民用機場與高速公路戰備跑道,避免被解放軍一舉全殲。
此外,台灣的陸基機動飛彈系統以及海軍水面船艦與潛艦,都能打擊解放軍部隊,中國不可能在第一擊就吃乾抹淨。美國在1990年至1991年波灣戰爭(Gulf War)對上伊拉克、1999年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對上塞爾維亞,都還無法獲取這種絕對優勢,何況是軍力與美國仍有差距的中國對上軍備遠比伊、塞兩國先進的台灣。
解放軍武力犯台方案之一:兩棲登陸戰
如果北京當局鐵了心要攻打台灣,貝克利詳盡分析了解放軍武力犯台的3種可能方案:發動兩棲登陸戰直接入侵、佔領台灣;封鎖台灣周邊海域和港口,扼殺台灣民生經濟;對台灣進行戰略轟炸(strategic bombing)。
對於解放軍直接入侵台灣的可行性,貝克利指出,一場兩棲登陸戰要成功,進攻方有3項條件缺一不可:掌握制空權、送上登陸地點的兵力要壓倒守方、登陸後的部隊增援速度要比防禦方更快。史上規模最大的諾曼第登陸戰與韓戰時的仁川登陸戰,美國與盟邦同時掌握3項優勢,但仍蒙受慘重損失,可見兩棲登陸戰確實是最困難的作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