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高教退場一家又一家,長痛不如短痛

2021-04-26 07:20

? 人氣

少子化讓不少私校面臨退場壓力,在教育部核定南榮科大108學年度停招後又陸續有私校要退場。(取自維基百科)

少子化讓不少私校面臨退場壓力,在教育部核定南榮科大108學年度停招後又陸續有私校要退場。(取自維基百科)

沒有太大意外,當立法院教育委員會還在討論、審議私校退場條例草案時,非常諷刺又驚世如警訊般的傳來又一間私校停招消息。務實的看,私校退場絕對無法避免,而且數量會相當多,現在該思考的問題反而是:要長痛還是短痛處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4年前教育部就已擬訂「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而且經行政院送立法院審查,但遲遲未審查,在屆期不續審情況下撤回重新再送,只是這次重新研擬後再送就改名為:「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與先前草案最大的改變在:適用範圍由私立大專校院擴增至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其實主要是私立技職學校。

顯然,狀況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相差4年,發現要退場的私校從大專院校向下延伸到高中技職校,根源當然都是少子化。到底情況會多差,從內政部人口出生數字與教育部的入學人數,都能看出其頹勢已難回轉。

台灣的「少子化之路」走了20多年,從50、60年代每年40萬上下的新生兒數開始,人口增加盛況走了30幾年,但90年代前後掉到每年30幾萬人左右之後就快速下滑,1998年首次跌破30萬,新生兒人數剩下27萬,2005年再到20.5萬人,2019年剩17.77萬,原本以為已經是一個低點了,結果去年(2020年)又下滑到16.52萬,台灣正式成為「生不如死」的國度(新生兒人數少於死亡人數)。

反映在入學人數上就是學生變少,許多學校永遠苦於招不滿甚至招不到學生,少子化會延後15年反映在高中入學人數上、大專院校則再延後3年,但最後一定會反應。教育部根據新生兒人數推估,110學年高中新生人數為21.1萬人,接著逐年遞減至114學年剩18.3萬人;大專院校從111學年起,大一新生人數就要低於20萬人,到117學年至只剩16.2萬人。

這是台灣教育體系要面對、毫無改變可能的「硬數據」,原先國內大學有意增加陸生來減緩少子化衝擊,但這條路已不可能了,要招其它國家學生,台灣也無此號召力與能量;更驚心的是:情況還會再惡化。

依照長期的人口推估,10年後的新生兒數會再掉到15.9萬,因此,現在的數字尚非底部。而且現有的大專院校、高中職等是根據每年新生兒40萬人的胃納量設計,新生兒掉到16萬人以下,等於剩下4成左右,到底有多少學校會招不到學生而必須退場,這個數字是一個參考指標。如果以160家大專院校計,教育部預估十多所私校要退場,明顯低估了數字,高教工會預估的40所應更接近實際情況。

在私校退場過程中,最值得關注、也是最弱勢者,一個是學生,再一個是教師職員。退場的學校都還有學生在學,這次宣布停招的和春技術學院就還有688名學生,另外一家今年2月董事會通過停辦的台灣觀光學院也有2百多名學生。雖然教育部再三強調「要保障學生的受教權與品質」,不過學校要停招準備關閉,從教師到學生當然大受影響,受教權與品質要維持只是空話,轉到其它學校也有調整適應的問題,「轉換成本」相當高。

過去教育部對私校退場是採較緩進的方式面對,正面看當然是避免衝擊太大,而且希望給這些學校「向上提升」的機會。但務實的看,高教體系就是註定有許多私校要退場,因為學生人數完全無法支撐這麼多學校繼續經營。換個角度看,長痛不如短痛,對難以維繫、無法再永續經營的私校,是否應讓其更快速的退場?

坦白說,拖延退場時間,對學生最不公平、傷害也最大;學生很不幸的念了一所即將退場的學校,原該是人生菁華歲月的大學生活,變成動盪不安、難以安心學習,甚至可能在學時學校就關閉。但如果能加速退場腳步,受影響學生至少是可減少,而在退場前,資訊揭露也該更公開、更完整─某個角度而言,這也可以加速退場,並讓學生較集中到能永續經營的學校。

至於教師職員部份,目前大專院校教職職員有8萬多人,預估未來有8000到1.9萬人會失業,坦白說,這部份教育部是無能為力,不可能代安排新的教職,因為現在公立學校體系一來需要的專長、資格不同,二來公立體系胃納有限更早已塞爆。對仍在局中者而言,不必太寄望於政府的「安排」,因為在全台高教都在萎縮之際,政府無能亦無法安排,只能自求多福、及早因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