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歐亞地區的盟國,也意識到臺海情勢的嚴重性。美日峰會在時隔52年後,首次在會後聯合聲明提到臺灣;英法德等國亦紛紛派遣軍艦前來亞太為美國「助陣」。但盟國對於如何因應美國在臺海的軍事介入,也是舉棋不定。雖然日本正研議如何協同美國作戰的問題,但客觀解讀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聲明中的說法,日本應是「視情況而定」。至於美國的歐洲盟國,它們支持的是美國,而非臺灣;它們會在中美選邊,但不會在兩岸選邊。
中共認為,「臺灣問題」攸關領土和主權完整的核心利益,《反分裂國家法》內文亦提到「臺獨」,包括「臺獨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導致臺灣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但國民黨反對「臺獨」,執政的民進黨也不會拿「臺獨」挑戰對岸的「紅線」。因此,有關中共是否決定對臺動武的問題,不能只根據一個「假議題」作出研判。
對岸目前雖仍強調「和平統一」,但因從未放棄「武統」選項,故被臺灣視為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中共堅持「九二共識」,因此民共沒有復談的可能,亦導致蔡政府除了對美「選邊站」,沒有其他的政策選擇。臺灣夾在中美「遏制和反遏制」的鬥爭之間,即使未有「謀獨」之舉,但也有可能因「倚美」而遭池魚之殃。
蔡英文總統在回應《經濟學人》的評論時指出,「中國對臺灣的威脅確實存在,但政府絕對有能力管控各種可能風險,為臺灣建立安全的屏障。」,蔡總統並強調,「只要臺灣人民團結一致、謹慎判斷局勢、堅守民主自由價值,我們一定可以克服挑戰。」蔡總統也期待全世界關心民主自由的國家,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及繁榮。
蔡總統的一席話,顯示執政當局已意識到臺海形勢的兵凶戰危;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如何正確評估敵我形勢。美國於冷戰時期面對前蘇聯的威脅,學者肯楠(George F. Kennan)就提醒西方國家,不能低估或高估敵人,因前者會滋長「盲動主義」;後者則會產生「失敗主義」,兩者皆不可取、皆會導致最終錯誤的政策。
其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臺灣內部的團結最為重要,但要團結,必須先掃除「認同危機」所造成的臺灣社會分裂。
再次,民主自由是「軟實力」,但無法提供國家安全絕對保障。臺灣必須厚植足夠的軍事和經濟等「硬實力」,才能產生必要的嚇阻作用。
最後,雖說「德不孤,必有鄰」,但外力不足恃。所謂「自助人助」,臺灣只有展現堅強的自我防衛意志,才能爭取到國際社會的支持。
總之,臺灣要建立安全的屏障,目前看來確是一件知易行難的政治工程。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