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打造智慧城市,我們的個資被保護了嗎?

2021-05-04 05:3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中)出席「2021智慧城市展開 幕暨頒獎典禮」,高雄市長陳其邁(左一)、桃園市長鄭文燦(左二)、台北市長柯文哲(右二)、交通部長林佳龍(右一)共同出席。(蔡親傑攝)

總統蔡英文(中)出席「2021智慧城市展開 幕暨頒獎典禮」,高雄市長陳其邁(左一)、桃園市長鄭文燦(左二)、台北市長柯文哲(右二)、交通部長林佳龍(右一)共同出席。(蔡親傑攝)

「2021智慧城市展」於今年3月底風光舉辦。透過展覽,我們能瞭解最新的城市科技、居家照護等設施發展趨勢,也能透過演講者的分享,啟發對於人類未來生活的想像。本次智慧城市展的主題「智慧物聯網引領智慧城市再升級 ( AIoT Invigorates Smart City )」強調將人工智慧(AI)的技術應用於市政服務,讓人民生活更智慧、更便利,並藉由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的整合應用,推動城市進入「智慧城市2.0(Smart City 2.0)」新紀元。想要達成智慧城市2.0目標,其基礎便是推動者掌握大量的使用者資訊,透過分析大數據來建構出完整的城市服務與體驗,進而改善我們的生活。然而,在追求智慧生活的同時,個人資料的保護措施完善了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少人可能聽過「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比你的男/女朋友更了解自己」這個笑話,它表達了臉書(Facebook)團隊有能力推送與閱聽者價值觀相近的文章或商品至其眼前。社群網路透過蒐集與分析大量使用者數據,建構個人專屬的「馬賽克圖像」,再利用該圖像去理解個人的日常生活、行動與資訊並加以利用。各企業為了有效、精準地置入廣告以最大化自身利益,紛紛加入這波數據蒐集行列。數據所帶來的效果顯而易見,許多國家政府也躍躍欲試,期待透過此法使施政更能「對症下藥」。在亞洲,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南韓、中國大陸、新加坡等政府,都透過新科技整合,以不同程度與方式運用人民的個人資料,試圖控制疫情蔓延。

我國的「電子圍籬」則是透過掌握個人手機訊號和基地臺以確認居家隔離者行蹤的系統。2020年底隨著英國變種病毒肆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進一步推出「電子圍籬2.0」,監控有無違反防疫措施者參加大型集會活動,最後成功抓到數名前往跨年活動的違規者。疾管署透過新聞稿宣稱,電子圍籬2.0是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法規授權,且已「在符合比例原則下,遵循最小侵害原則、合目的性原則、衡平原則等三大法則」進行,並保證透過電子圍籬取得的人民個資最多只會保存28天。

疾管署的「聲明」與大法官釋字603號所強調的核心一致:該號大法官指出,隱私權受到憲法第二十二條保障。雖然公權力於必要時仍可限制,但必須符合比例原則,且有法律具體明確規定,始可限制隱私權範圍,同時尚須禁止法定目的外使用。此外,該號解釋亦提醒「配合當代科技發展,運用足以確保資訊正確及安全之方式為之,並對所蒐集之指紋檔案採取組織上與程序上必要之防護措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