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資不可能壓低跟第三世界一樣」 陳政亮:政院「彈性」修法長期是「飲鴆止渴」

2017-11-29 12:29

? 人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行政院所謂的「彈性」修法長期而言是「飲鴆止渴」,且光靠修《勞基法》替中小企業排除障礙,這個是在害人、害整個產業。(資料照,顏麟宇攝)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行政院所謂的「彈性」修法長期而言是「飲鴆止渴」,且光靠修《勞基法》替中小企業排除障礙,這個是在害人、害整個產業。(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例一休再修法,引發勞團抨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接受《風傳媒》訪問表示,行政院所謂的「彈性」修法,短期內或許有利,但長期而言是「飲鴆止渴」,在世界企業競爭下,只透過廉價勞動力、壓低成本的方式協助企業,絕對會被幹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行政院修法重點包括休息日加班費核實計算、鬆綁「七休一」、未休之特休假可遞延至次年、輪班間隔原則11小時可例外調整至8小時、每月加班時數上限54小時,但3個月不得超過138小時等。

「企業需要的是『技術提升』,不是『勞力壓榨』」

陳政亮直言,站在產業的角度,政府應看到行業、世界競爭的全貌,必須備妥並詳細研究各項資料,例如行業的平均獲利、人力成本,以及各國產業成功轉型的案例,才能知道如何協助產業升級,否則未來恐難與中國、南越匹敵,「畢竟台灣工資永遠不可能壓低跟第三世界一樣。」

陳政亮指出,如果光靠《勞基法》替中小企業排除障礙,這個是在害人、害整個產業,行政院現在是不明究理的蠻幹,這不是魄力,而是暴力,況且企業競爭是「無政府主義」,未來社會恐會集體向下沈淪。

陳政亮說,他家也是中小企業,深知企業需要的其實是「技術的提升」,而不是「勞力的壓榨」,但技術升級需要綿密的研究,相關資源恐四散在各大專院校、經濟部、智庫、工研院等機構,這都需要政府整合,目前台灣核心零組件比不上日、美,被人家吃死死,「如果政府不花心思把東西搞起來,只會壓榨人力,中小企業一定會完蛋。」

2016-09-29-高教工會教育部前抗議兼任助理勞動權-私校問題-提高教育經費-陳政亮-洪與成攝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企業競爭是「無政府主義」,未來社會恐會集體向下沈淪。(資料照,洪與成攝)

《勞基法》修法癥結:行政院並未明言哪些行業需要「放寬七休一」

談及《勞基法》修法癥結點,陳政亮直指,問題出在「空白支票」,行政院並未明言究竟是哪些行業需要「放寬七休一」,因此欠缺討論的基準。他說,經濟部都應有各企業的報稅資料,可研究需要「彈性」的企業,究竟是因無法獲利、經營不下去,或是有獲利卻不願增聘人手,數據有了之後,才可以對症下藥。

不過,陳政亮也提醒,如果依照「行業別」去放寬彈性,也會面臨同行業別、不同公司競爭力水準不同的差異,做得比較爛的公司,也許需要放寬,但有些公司不放寬也是可以經營,這都需要詳細評估。

「如果還有獲利,憑什麼不增聘人手,而讓司機過勞?」

對於政院版本所提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中央主管機關及勞資協議等三道「關卡」,陳政亮表示,實務上是無效的,勞工聽聞才會覺得很荒唐,因此「前端」究竟是哪些行業別提出或有放寬的需求,必須先解決。

陳政亮並舉例,例如交通運輸業常常抱怨排班無彈性,但實事求是來看,應仔細檢視走長途或市區的獲利分別是多少,而所謂的「經營困難」究竟是因人力成本過高,還是因為車輛老舊,亦或是政府補貼不足;他反問,如果數據一出爐,如果還有獲利,憑什麼不增聘人手,而讓司機過勞?

蝶戀花事件的慘痛教訓,讓台灣社會開始正視薄利多銷下的潛在威脅(圖/顏麟宇攝)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數據有了才能對症下藥。(資料照,顏麟宇攝)

「現行《勞基法》可允許特性、季節性契約,旺季可聘更多人來做」

陳政亮表示,過勞有兩種概念,其一是長期的累積,其二是短期且密集的加班,政府目前要開放的是後者,但短期彈性化造成工時過長,也許年輕人身體可以承受,但30、40歲以上的勞動者恐怕無法負擔,就會造成過勞。

陳政亮說,如果企業短期因應訂單需求需要大量勞力,現行《勞基法》可允許特性、季節性的契約,旺季可以聘更多人來做,例如三節運輸人力需求大,也可以聘用季節性人力,如此就不會讓司機過勞,如果雇主不願意付更多工資,最後勞工出事也會很慘。

陳政亮也坦言,確實部分產業需要彈性,但是屬於非常少數的例外,例如偏遠地區如高山,確實恐因人力補不足而需要連續上班,「不然哪個地方不能補人力?」如今,行政院修法的彈性卻是全國「一體適用」,粗糙到令人難以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思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