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導致國軍失去華北的關鍵戰役

2021-05-16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中國大陸赤化的伏筆,其實早在中條山會戰結束時就已經埋下,國軍失去華北給予了中共真正的壯大機會。(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認為,中國大陸赤化的伏筆,其實早在中條山會戰結束時就已經埋下,國軍失去華北給予了中共真正的壯大機會。(資料照,美聯社)

1941年是一個不得了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事件徹徹底底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先是1月份的新4軍事件,讓國共兩軍的衝突從檯面下走上白熱化。再來則是4月份《日蘇中立條約》的簽署,宣告蘇聯不再向國民政府提供抵抗日本侵略的軍事援助,所幸羅斯福總統立即在5月初宣告《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拉開了中華民國與美國軍事合作的序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協議》,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本來想坐山觀虎鬥,讓法西斯主義與資本主義自相殘殺的史達林不得不與英美兩國結成盟友,形成軸心國與同盟國相互抗衡的局面。當然沒有一件事情,比發生在12月份的珍珠港事件更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確保了軸心國的失敗,整個西太平洋也因此被納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

20210507-指揮中條山戰役的第1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因為立場親近中共的關係而在戰役爆發前被調離,令國軍形成群龍無首的狀態。(作者提供)
指揮中條山戰役的第1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因為立場親近中共的關係而在戰役爆發前被調離,令國軍形成群龍無首的狀態。(作者提供)

原本在美國的戰略想定中,中華民國是美國共同治理西太平洋,乃至於今日所謂印太地區的盟友,在日本戰敗後不只要共同遏制蘇聯,還要瓦解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勢力。不過1941年還有另外一件歷史大事,給中國還有亞洲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那就是5月6日到14日之間發生在山西省境內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是以國軍的落敗為結局,雖然國軍的損失並沒有比其他幾場對日作戰失敗的戰役還要大,但是卻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戰後政治格局。因為日軍在這場戰役中,將黃河北岸的中央軍全數驅逐,把重慶國民政府對華北的影響力整個連根拔起。自此之後,華北的抗戰話語權完全落入中國共產黨手中,為戰後中國的赤化埋下伏筆。

由於中條山戰役爆發前,國共兩軍已經在新4軍事件中撕破臉,所以日軍把國軍逐出華北的結果令毛澤東十分滿意。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制止8路軍向遭日軍進攻中的國軍伸出援手,他指出:「在日寇此次打擊下,國民黨不能不向我討好。國共地位將發生根本變化,我黨在抗戰中將日益佔據領導地位。」

20210507-第2戰區司令長官,俗稱「山西王」的閻錫山,雖然中條山戰役發生在山西省境內,但這次他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作者提供)
第2戰區司令長官,俗稱「山西王」的閻錫山,雖然中條山戰役發生在山西省境內,但這次他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作者提供)

犬牙交錯的特殊戰場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方,地緣上理應為山西省主席閻錫山的地盤,然而身兼第2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將軍,已經在1937年底的太原會戰期間失去了手中絕大多數的晉綏軍主力,因此中條山被劃到了衛立煌將軍的第1戰區之內。而祖籍安徽合肥的衛立煌將軍,雖然名義上是中央軍將領,實際上卻是行伍軍人出身,並非出自與蔣中正淵源深厚的「黃埔系」。

所以衛立煌手下的部隊,基本上是以孫蔚如的西北軍、曾萬鍾的滇軍為主力,唯一的中央軍為郭寄嶠指揮的陸軍第9軍。郭寄嶠將軍是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將軍妻子郭婉華的四叔,因為傑出的戰略頭腦而得到蔣中正賞識,曾在政府遷台之初擔任過國防部長。可即便是郭寄嶠,仍然是保定軍校第9期畢業,同樣不是蔣中正的天子門生。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