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全球大疫之際,美聯儲QE與聯邦政府大額度財政刺激措施形成的外溢效果,使美金資本大量湧入台灣,新台幣面臨持續升值之壓力,去年年底突破28.5,為1998年以來新低。而後新台幣兌美元一路上探至27.8附近,引發時人對台灣出口貿易利潤縮減的擔憂。
有鑒於此,筆者將從國際金融環境和台灣內部環境兩個層面考察,並對照2007-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情形,探究此類擔憂的必要性,以及對於新台幣而言,眼下更需要擔憂的到底是什麼。
2008與2020年國際金融環境的差異
1. 美元荒產生的原因和銀行體系的抗風險能力不同,造成美聯儲QE政策進場動機不同
(1) 金融海嘯
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違約率持續走高,金融機構間彼此相互懷疑對方正面臨資產回贖和停損壓力,同業之間拆借融資態度遂轉趨保守,全球銀行體系間緊收流動性,進而造成企業間持續融資困難,在國際貿易體系下爆發大範圍違約事件,相關企業的股票、債券估值下調,引發後續資本市場的持續動蕩。
當時美聯儲的QE政策,主要目的是緩慢修復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間拆借融資體系,收購不良資產以減輕金融機構的資產回贖和被迫停損的負擔,進而重新打通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帶動實體經濟復甦。
(2) 疫情時期
去年3月初產生的美元荒,主要與當下一起黑天鵝事件有關: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石油減產協議產生重大分歧,造成國際油價暴跌,致使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從美國市場撤回大筆資金,進而產生一次性的短期美元流動性枯竭。但自金融海嘯以來,各國對銀行業加強監管,巴塞爾協定亦對銀行資本適足率要求提高,此次銀行業反而能夠有充足的流動性來應對與緩衝。
美聯儲此時QE的進場,目的主要在於穩定當下的金融市場信心,另一面則是為疫情可能造成的實體經濟封鎖做好準備,讓企業主在這段時間,能夠擁有暢通的融資管道以維持基本的流動性和運營能力。
2. 美國聯邦政府財政刺激力度不同
(1) 金融海嘯
當時美國的儲蓄與投資缺口相當於GDP的6%-7%,並且後續這個缺口在不斷擴大,而美國在那場金融海嘯的財政刺激規模,大約只佔了GDP的4%-5%。
(2) 疫情時期
眼下美國的儲蓄與投資缺口約為GDP的3%-4%,但財政此規模卻已經超過GDP的10%。金融時報採訪美國前財長薩摩斯時,他曾表示:“觀察那些輕鬆加到數萬億的支出,我發現了一個風險,即注水遠遠超過浴缸尺寸……相對於GDP缺口而言,現在的刺激已經是2009年的5-6倍,就連2009年刺激措施的最極端批評者,也不會說它應該擴大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