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蔡英文政府對台灣防疫的定調就是「不作普篩,不封邊界。」所以防疫指揮中心所採取的策略就是:1、把新冠檢測的費用訂得非常高,以價制量。2、把戰線集中在防疫旅館,藉著自我隔離管理把病毒阻隔在外。
這其中最大的盲點就是:1、讓有症狀的人因為檢測又貴又麻煩,所以選擇了吃藥打針讓它自己好。2、自我隔離結束之後沒有做篩檢確認,所以許多沒有症狀或只有不明顯症狀的人得以進入社區。
這樣的結果造成一個問題,就是無症狀帶原者在各處流竄,而我們從來不知道病毒在哪裡。不過因為台灣人民良好的公衛習慣,所以至今都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感染。
就新冠肺炎而言,絕大部分的染病者都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不治而癒,因此最大的風險族群是在於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統薄弱的慢性病患者。
台灣在這種被動防疫的政策之下,許多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即使死於新冠肺炎,因為不做篩檢,也不會以新冠死亡結案,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遠低於其他鄰近國家。而且因為不做大量篩檢,台灣的確診人數也自然少的離奇。
基本上,這大概就是台灣引以為傲的防疫結果的真相。但是這一切,因為新冠病毒快速的變種以及新冠疫苗取得的落後,都將快速的改變。簡單說,台灣的防疫果效完全是靠運氣與人民的自我防護,跟陳時中和執政團隊一點關係也沒有。台灣現在面臨疫苗延遲開打與社區群聚感染,真正的挑戰才要剛剛開始。
蔡英文政府在防疫的整體策略上,至少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以被動的防守取代主動的追擊。防疫指揮中心為了維持漂亮的數字堅持不做大量篩檢,以致於許多人飛到境外才被其他國家發現確診,形成了在境內作戰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的窘狀。最愚蠢的是對於高危險群的機師與空服人員,竟然在防守中放水,不但大幅縮短了自主隔離的時間,而且隔離的環境管理鬆散,毫無紀律可言。
第二、以政治取代專業的疫苗購買。疫苗原本就該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專業與市場經濟考量,無奈蔡政府總是以意識形態掛帥,意圖在疫苗的取得過程中獲得一些政治上與派系間的利益掛勾,造成了如今只能接收少量別人不要打而且快要過期的AZ疫苗。
影響所及,當其他國家都已經大規模施打疫苗,而且即將達到群體免疫的時候,台灣卻才開始爆發感染源不明的社區感染,而且距離全民大規模的疫苗接種還遙遙無期,這將會是自疫情以來台灣所面臨最大的挑戰。
須知,運氣是一體兩面。美國著名的新聞記者與作家Hunter Thompson曾經說過:「Luck is a very thin wire between survival and disaster, and not many people can keep their balance on it. 」運氣之於生存與災難往往只是一線之隔,而幸運之神不可能每次都眷顧你。
從防疫一開始,陳時中部長就處處雙標,不管是在口罩、包機、入境、居家檢疫、自主管理、疫苗的購買、大型的群眾聚集、疫情的消息揭露、防疫的透明度等等,陳總是按政黨考量,依顏色辦事。防疫一旦雙標,心存僥倖,必生破洞。只怕台灣正在把自己的運氣,消耗殆盡。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