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蔡英文政府原本想強渡關山,後迫於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彈,暫時叫停,但是檯面下的動作卻沒有停止,加快腳步進行風險評估。蔡政府雖然在日前落幕的台日經貿會議,並未同意日方開放要求,但是不僅媒體釋出歐盟將大幅解除對日本核災區食品禁令的消息,日本千葉縣知事森田健作來台參訪後,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率先披露5縣食品解禁,係獲得台灣政府高層官員同意,雖然遭邀請單位桃園市政府否認,然而無風不起浪,尤其衛福部食藥署在11月初,公布「日本水產品輻射風險評估」及「受輻射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兩份報告,結論建議台灣未來針對日本食品的管制,可以採「檢驗標準管控」而非產地來進行管控,幾乎跟政府先前主張一致,讓人容易聯想。
事實上,該等報告最關鍵的「基礎資料」,大多數係延用當事國日本官方資料(有無判定真偽?)所作後續科學分析得到的結果,可信度自然會受到外界挑戰(可參考南韓政府作法);還有在「日本水產品輻射風險評估」報告中,有關日本輸入水產品抽驗檢體中,總銫含量較其他魚種高出甚多的油漬沙丁魚、油漬秋刀魚、紅鮭魚鬆,檢體都只有一件,代表性不足,且原因為何並未做進一步的說明;更何況國內多數民眾對蔡政府食安把關的能力早失去信心,該如何透過檢驗標準做出有效管控,來確保自日本核災區進口食品的安全,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政府相關部門需有足夠的措施及說服力,否則質疑聲浪不會停歇。
在歐盟決定逐步放寬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以及日本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控訴南韓以福島核災導致水汙染為由,禁止日本東北地區的水產進口,違反國際貿易公平原則,取得初步勝訴(韓方將繼續上訴)後,日方要求台灣政府解禁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在台灣政府強力表明希望加入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TP)後,開放日本福島等地區食品進口恐將成為台灣參與CPTTP第二輪談判的入場券,如何應對政府有必要對全國民眾說明立場,不能黑箱作業也不能強渡關山,以免重蹈服貿覆轍。
國際經貿談判本來就是有給有取,原則是國人的健康絕不能作為經貿談判的籌碼。僅管政府多次表達須經客觀食品安全評估才做決策,不過些負面效應不是立即顯現,需要較長時間追蹤,也因此國際上對於許多農藥、藥物、抗生素等使用及殘留標準設定,會與時俱進做出調整,可能趨嚴也可能放鬆(如歐盟剛通過嘉磷塞(glyphosate)5年更新提案)。而台灣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即作出所謂的科學安全評估,其代表性如何?在此呼籲關心食安的團體及學者專家給予專業檢驗。而消費者在採購時,除了看清產地來源標示外,最好選擇較具規模、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較好且有信譽的商家,來降低食安的風險,當政府標榜的「食安五環」斷鏈時,自己的食安也只能自己顧!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