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上周因多個負面消息而大幅下跌,本周一則大漲12%,迎來一輪反彈。
相比今年4月14日超過6.4萬美元的高位,比特幣價格仍然在一個月左右時間裡跌掉40%左右。
即便如此,今年以來比特幣漲幅達35%,時間拉得更長了話,比特幣從十幾年前的一文不值,漲到如今的「一枚頂一輛豪車」。
伴隨比特幣上漲神話的是暴漲暴跌的高波動性,有專家認為,背後是投資者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各種行為試圖在為這種不受央行控制的投資品帶路。
近期為什麼暴跌?
比特幣暴漲或暴跌往往受到消息面影響。這一輪暴跌始於比特幣的最大擁躉者—馬斯克。
三月份,馬斯克宣佈旗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將支持比特幣支付,為比特幣在四月走上歷史高位推波助瀾。
但進入五月,馬斯克「反悔」,稱已暫停使用比特幣購買特斯拉的計劃,比特幣應聲下跌10%。而他的理由是環保——「我們擔憂,用比特幣挖礦及交易,導致化石燃料的使用急速增長。」
而中國和美國政府也下場對付加密貨幣。美國司法部和國稅局以涉嫌洗錢為由,開啟對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 (Binance)的調查。
上周四,美國財政部表示,政府的一份提案將要求向美國國稅局(IRS)報告超過1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轉賬。
中國政府在五月發佈一系列政策,也重創加密貨幣,包括金融和支付機構不得接受加密貨幣作為支付結算工具;不得提供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服務和產品;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等。
中國的地方政府也在同步打擊虛擬幣「挖礦」,而中國佔全球比特幣開採量的75%以上。
多個負面消息疊加,比特幣一度暴跌超過30%。這樣巨幅波動,對比特幣而言並不稀奇,但這是過去六年歐元兌美元波幅中位數的六倍。
「仙子效應」
有評論認為,特斯拉不接受比特幣為支付貨幣的一個潛在原因,或許是源於其高波動的特性。
路透社特約編輯多蘭(Mike Dolan)分析,對於賣家而言,如果比特幣可以在幾個小時內漲跌20%,甚至更多,那麼以比特幣為商品定價,就會來不受控的賬務混亂。
對於消費者也一樣,如果比特幣有暴漲的空間(過去一年漲了四倍),為何要犧牲未來獲得暴利的機會,而花掉它呢?
因此,圍繞比特幣的交易雖然很活躍,但以比特幣作為貨幣來定價的商品少之又少。
這有違其作為一種「貨幣」的初衷,多蘭認為,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是一小群人囤積一個有限數量的代幣,而「這個代幣只要面臨監管機構調整政策、支持者發佈推文、或者是大戶平倉,就會一再出現劇烈且缺乏流動性的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