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常有國際知名學界人士來台演說,主辦單位在初始接觸階段,常遇到一個尷尬情況:有些名牌大學教授常由經紀人處理演說行程,因而無法直接問到本人意願,有時三推四拖,兩、三個月過去,還得不到回應。
洗澡驚嘆:我找到了UBI
所以當菲利普.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在接到邀請email後,迅雷般在半天內親自回信,接觸者一方面沒有預期,一方面自己設定不常往來信件先到垃圾郵件躺一陣,竟是過了三天,才發現范.帕雷斯「我願意」的回覆。
范.帕雷斯到底是誰?因為他很宅、常坐在鍵盤後,才這麼快覆信嗎?答案正好相反。他可能是現今世上少數極為忙碌的學者之一,由於提倡「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 ,多年來常行走在五大洲之間,交替使用著七種語言倡議UBI。
范.帕雷斯在很多場合提及,這個的理念是一九八二年某日正在洗澡,猛地湧上腦海。那時他三十一歲,總在思索歐洲社會大量失業的出路,企圖提出的解決方案足以讓人振奮地關照未來社會的願景,這個願景既不臣服於自由主義資本市場,也不臣服於社會主義的國家控制,而應以謀求個人真正自由為目的。
范.帕雷斯把讓他在洗澡驚嘆「我找到了」的UBI告訴親朋好友,並擴展到學術同行,其間接受質疑和挑戰,也與歐洲志同道合者於一九八六年創立「基本收入歐洲網絡」(Basic Income European Network, BIEN),傳播UBI理念。後來因為參與者遠遠超越歐洲的邊界,遂於二○○四年改名為「基本收入全球網絡」(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簡稱依舊是BIEN,這個縮寫字眼在法文和西班牙文裡,代表的都是「美好」之意。
定期現金給付,沒有工作要求
在BIEN網站可以找到對UBI的定義:「一種定期現金給付,無條件發給所有個人,沒有資產審查,也沒有工作要求。 」這個定義顯現UBI和既有公共輔助計畫或社會福利政策的不同,尤其無條件的三個層次:首先是針對個人,不像社福政策常聚焦家庭;第二,普及所有人,沒有排富的資產調查;第三,無需負擔義務,接受UBI者不要求他們必須工作或展現找工作的意願。
自UBI概念從范.帕雷斯的澡間走出,三十五年後,年輕學者鬢髮已白,終於要在十二月十七日接受「雷震民主人權紀念講座」邀請來台。他將舉行四場系列講座,主題從UBI在倫理上可否成立,到經濟上能否永續,再到政治上是否可行,最後一場則談論在我們的時代如何創造一個理想社會的到來。
上述講題,也是范.帕雷斯與范德波特(Yannick Vanderborght)合著,今年三月剛在美國出版的新書《基本收入:建設自由社會與健全經濟的基進方案》(Basic Income: A Radical Proposal for a Free Society and a Sane Economy,中文版由衛城出版社出版)核心論題。
范.帕雷斯表示,這書有兩種功能:一是適合做為UBI辯護者可靠的工具包,因書裡提供對UBI理論與現實的探究,為思想和行動做了準備;二是讓批評者有所根據,不因反對而反對,顧左右而言他,大家站在一定基礎進行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