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下個是誰?京元爆群聚感染之後

2021-06-04 07:20

? 人氣

國內疫情再起而必須推出紓困4.0,同時電子廠商也傳出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再次拉警報。(行政院提供)

國內疫情再起而必須推出紓困4.0,同時電子廠商也傳出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再次拉警報。(行政院提供)

國內著名的京元電子爆發群聚感染,先後確診人數已達39人,企業被迫開始進行7300人大篩檢。不論是對企業或政府而言,此一事件都應有相當大的警示作用,因為,京元當非最後一家群聚染疫企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京元電子的確診人數周四再增加12人,都是先前確診員工的同事與舍友,判定為移工群聚事件,匡列227人,全數已送公司防疫宿舍隔離,累計的確診人數已達39人;此外,也辦理全公司快篩,預計篩檢7,300人,希望快速將所有隱藏個案全數找出來,避免擴散至社區。此一個案,應該是目前為止,最嚴重的群聚感染事件,當然,肯定是所有企業中最嚴重的案例,公司強調「不影響營運」,但周四股價還是跌了一波。

雖然公司的「官方說法」說他們早就有作好分流工作,但苗栗民代引用一份匿名企業防疫政策普查問卷指出,許多京元電員工在上面抱怨,公司防疫形同虛設,事實上根本沒有確實執行分流上班;如果以結果論來看,京元的防疫、分流即使有作,顯然也作得不到位,至於3日當天辦理全公司快篩,所展現的「群聚效果」就更是讓人驚駭不已。

這波疫情再起,雖然是全國都進入三級警戒,但以確診人數地理分布看,無疑重災區就是雙北,其它縣市確診人數少得多,相對的警戒心就低,那些疫情再起後起還人潮洶湧的市場、持續趴趴走的人們,大概就看得出當地對疫情警戒程度的高低,這也同樣反應在企業的警戒程度上。

例如,以台北為主的金融業,早早就啟動應變機制,有些是把5成以上員工改為遠距辦公,有些是異地辦公,把每個部門都拆散分地工作,即使有必要進辦公室工作者,也有隔板、社交距離等規定防範,看看雙北通勤族仰賴的台北捷運,每天運量只剩下正常的3分之1到4分之1,就看得出「減量」效果。

相較之下,雙北之外的公司行號、企業,較少如雙北一樣的調整,一來有些公司能改為遠距工作的比例少,特別是製造生產工作,都要到班進廠才能作;二來地方疫情少,企業警戒心低、認為沒必要調整。

但京元的案例就是血淋淋的告訴企業,當病毒早已在台灣島內也「趴趴走」時,各縣市地方當然沒有任何管制更無所謂的硬邊界,每個人、所有企業如不警戒,都可能染病;一旦碰上,別說「不影響營運」,當然影響營運,連遠在國外的客戶都可能因擔心產能出問題而轉單,所以企業當以京元為鑑,別再認為病毒不上身而鬆垮垮的搞防疫。

至於政府,從京元事件也該得到一些教訓並看出未來的風險。從去年疫情開始後,包括學界、企業都一直反映作普篩、自主快篩等,指揮中心永遠打回票,一直到這次疫情再起且日益嚴重、而且有企業爆發群聚感染,幾天前指揮中心才終於「原則同意」開放企業為員工快篩,但也要求採檢須由醫事人員執行。

坦白說,這是官腔官調的官僚辦事,還是真有「專業判斷與需求」,是可以好好討論一番;所謂快篩其實就是簡單的第一關篩檢,如果是陽性才要繼續進一步檢驗;當國外早已可「自主快篩」,政府還在要求「醫事人員執行」,是怎樣呢?嫌台灣費事人員太多、怕他們沒事幹嗎?還是嫌企業員工智商不足以操作簡單的快篩、非借助醫事人員不可?

從疫情發展的情況看,這波疫情對國內經濟的衝擊應該遠高於去年,內需消費各種服務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國內旅遊則是直接歸零,這段時間台灣經濟與產業最大的依靠與本錢,其實就是製造業、出口產業,萬一疫情擴散到許多大型製造業、工廠,從而引發的連鎖效應,將重創經濟,因此,政府是該盡全力幫助企業把病毒「圍堵在工廠外」,多作一些有助防疫的事,少一點無助實質防疫效果的官樣要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