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企業「八重苦」─高科技形象背後脆弱的基建

2021-06-01 07:20

? 人氣

外媒以台灣企業八重苦形容企業面對的缺水缺電等問題,圖為水車到建案工地載運可利用的地下水給科技廠商。(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外媒以台灣企業八重苦形容企業面對的缺水缺電等問題,圖為水車到建案工地載運可利用的地下水給科技廠商。(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日前一家國外財經專業媒體以「八重苦」形容台灣企業現在的處境,這也讓半導體產業的不安加劇。仔細審視所謂的「八重苦」,有短期因素有長期因素、有可操之在我者、也有操之在國外其它因素者。但縱觀而言,國外對台灣現在的投資生產環境是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外媒所謂台灣企業的「八重苦」包括:缺水、缺電、新冠患者猛增、缺疫苗、半導體等零件短缺、人手不足、貨櫃與工業紙箱等短缺、疫情打擊海外基地等八項。報導指在全球已出現半導體缺貨情況下,最大供應地台灣的生產停滯有可能帶來全球性的風險,「在半導體的高科技形象的背後,脆弱的基礎設施弱項也暴露無遺」。

這些所謂的「八重苦」中,如貨櫃不足、疫情打擊海外基地是歸因於外在因素,台灣無事奈何,只能逆來順受、調整因應,甚至零組件短缺也有一部份是歸因於外在因素;但其它歸因於本身因素者則居多,其中又可分短期與長期因素:新冠患者猛增、缺疫苗兩項當然是階段舉國最關切的問題,但無論本來是很快遏止疫情,還是拖延到年底甚至明年才能解決疫苗問題,讓疫情緩和,這都可列為短期因素,縱然艱辛,終究會過去,不會「無日無夜」長期糾纏。

但缺水、缺電、缺人才的問題卻嚴重,而且不能視為只有今年才有的短期問題,因為眼看就是要成為長期問題了。

今年缺水嚴重到號稱是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聽起來似乎今年是一次罕見的特例,因此缺水可算是今年「倒楣碰到」的短期因素,這幾天的雨水紓緩旱象但尚未解除危機;不過,如果你相信氣候變遷會導致極端氣候頻率更高,就該審慎評估;再回頭看過去近20年間,有8年發生乾旱,幾乎是每隔2年多就一次乾旱,合理、保守與安全的評估,應該是要把類似這種乾旱缺水列為「新常態」去面對。

解決方案呢?至今尚未看到政府拿出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隨著半導體投資的擴大,用水量預估一路增加─例如竹科現在每日用水量約14萬噸,台積電單一廠商在全台北中南廠房,每日營運需耗費15.6 萬噸的水。但台積電準備在竹科投資的4座2奈米晶圓廠,需要的用水卻是每日就要12萬噸。

政府是有新的水源開發計劃?還是準備把農業用水大規模的調給產業使用?或是要「鑿井取水」抽用地下水?不論那種,都有問題與風險;以新的水源開發計劃而言,除了必然面對的抗爭反對外,也有緩不濟急的問題;調用農業用水則既是政治問題、也是糧食自給率與安全的問題;至於抽地下水的惡果如果,過去台灣其實都已見識過,不足為訓。

至於缺電則應該不用多說,過去幾年早有不少國內外專家警告、分析過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擔心最後會造成缺電、或電價上漲、或全台空污惡化排放增加的結果,當然,也可能三者並存,今年在核二、核三仍運轉情況下,外界就已嘗到全台大停電與分區供電的惡果。

展望未來,只要台灣經濟繼續成長,用電量必然持續增加,那些以為靠節電、智慧電表就可化解缺電者,是外行了;而台灣的核心產業又是最耗電的半導體─台積電在南部先進製程5奈米廠,估計用電量72萬瓩,比擁有56萬人口、用電量約在40到50萬瓩的東部,還高出一大截;3奈米廠估計1年用電77億度,超過整個台南市1年的民生及商業用電,用電量接近全台灣的3%。

而未來4年核二、核三要除役,綠電進度不如預期、且實質上不可能取代核電,因此缺電已難避免,唯一保障充裕供電之道,就只能全力增加火電;但火電面臨地方的抗爭反對,相關的設施(如三接等)風險高,這也是為什麼包括業界、外商、還是國外財經媒體,都再三對台灣的供電表示憂心的原因。至於缺人才,則是同時存在著人才外流(國內國內薪資過低)與教育體系與產業脫節等因素,這些也不是短期可解決。

外媒提出台灣企業「八重苦」,其實並不是「創見」,除了那些屬於短期因素的「苦」(如疫情帶來的問題)外,其實長期問題隱然是與工總提出的「五缺問題」(指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呼應,而且該承擔責任者就是政府。看看這次讓外媒講,政府是否會聽進耳,如果不能改善,未來台灣的經濟與投資是讓人擔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