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6日舉辦思沙龍:「人口與未來:當街上沒有孩子」演講與座談,邀請台大社會系教授、前政務委員薛承泰主講。在問答時,也曾於馬時代擔任官員的前環保署長魏國彥詢問,目前工作人口定義為15至65歲,是否有後調可能?薛承泰回應,這是帳面數字好看,且工作部分除非有新產業機會,否則也只是擋住後面年輕人。
薛承泰16日於思沙龍進行演講,講題有關台灣嚴重的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在演說完後,現場也進行問答。
前環保署長魏國彥就問,目前工作人口的大概定義,是在15歲至65歲,國發會好像有用20歲至65歲,魏覺得這比較反映台灣的現實。魏國彥也說,現在平均餘命長,像我們算已開發國家,健康狀況都很好,如果把工作年齡段算20到70歲,扶老率會有新的算法,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對於政策形成會有不同想法?
老人定義改到70歲 只是帳面數字好看
薛承泰回應,對於老人的定義,有人說不要65歲就算老人,現在人大部分都可以活到65歲以上,老人定義到70歲的話,這是帳面數字好看。如果延後工作年齡段,台灣若沒有開發新的產業出來,老人賴著不走,這擋到是誰?是後面年輕人。薛承泰說,台灣嬰兒潮世代人口遠遠超過即將進入就業市場的人。薛也說,先前年金改革,很多公務員想到被砍很多退休金,就延後退休,薛認為其實是因小賠大,因為延後要拿薪水絕對比年金多,位子也被多佔,除非政府有辦法開發新產業,讓年輕人在既有產業有區隔,但現在做得到嗎?薛認為這是很大的挑戰。
至於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何解?薛承泰認為,無論如何鼓勵生育,人口只要開始負成長,就是負成長下去,無論怎麼鼓勵生育都不可能回去,只能期待生育率回升到1.3、1.4,現在鼓勵生育,最主要是讓人口老化速度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