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日本與英國之間的緊密聯繫,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的「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當時的戰略目標是抗衡逐漸壯大的俄國,以及分食在東亞地區(包括中國與韓半島)的共同利益。英國與日本間的同盟,支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包括1904年日俄戰爭的勝出,以及對華21條的提出,一般認為,日英間的同盟關係對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雖然1920年代以後日英逐漸分道揚鑣,而英國的勢力也在二戰後逐漸退出亞太地區,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可視為英國在東亞最後一塊根據地的喪失,而只能以「大英國協」維持名義上的存在感。
這一次日英雙方在東亞權力結構重組的過程中,選擇站在一起,不論是從歷史淵源上,或者從共同戰略利益的觀點來看,並不會太出乎人預料;尤其美國在川普高舉「美國優先」的旗幟下,不再於第一線主導亞太秩序,英國搶做新的「離岸平衡手」,也不是太難想像的情景。
倘若日英準同盟關係逐漸成形,日美近期所倡議的印太戰略將出現新的發展。原本以日、美、印(度)、澳四國為核心的夥伴關係,將新增英國這一行為者,形成更為強而有力的圍堵網。近日蔡英文總統在接見AIT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時也首度提到,台灣是印度-太平洋區域的自由民主國家,自然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中的相關者,這一發言似乎顯示,蔡英文政府在歷經兩年多對北京政府的等待後,或將採取更為清晰的戰略選擇,特別是當中國頻頻在外交場域以及媒體上,不斷升高武統論調,兩岸關係的新情勢,料將受到區域情勢更大的束縛,這對台灣的整體利益是福是禍,恐怕是現階段兩岸決策者必須共同思考的議題。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