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活在當下 生命不留白

2017-12-19 06:40

? 人氣

面對死亡的威脅,愛因斯坦十分平靜。因為他一直認為:「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終的解脫,永恆的自由。」(資料照,美聯社)

面對死亡的威脅,愛因斯坦十分平靜。因為他一直認為:「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終的解脫,永恆的自由。」(資料照,美聯社)

「生病後反而變得更樂觀」,台北市南港高工土木科3年級林亭妤雖罹患腫瘤,仍考取4張丙級專業證照,又積極參與志工服務136小時,遠超過規定門檻,就是為了生命不留白。她日前獲市長柯文哲頒獎表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林亭妤生命不留白的故事,如同愛因斯坦在其「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文中所說:「我們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短暫的過客,但不知為什麼,常又自以為此程具有什麼神聖的意義。我只知道有一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人是為其他的人活著——主要是為了我們所關心的人的笑靨而生活,此外也為一些並不相識的靈魂,因為同情的絲帶把我們與他們的命運繫在一起。我相信一個純樸而謙虛的生活,對每一個人身心都有益。」愛因斯坦的話如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1948年,醫生發現愛因斯坦的腹腔里長了個柚子大小的大動脈瘤。醫生警告說它隨時可能爆裂。愛因斯坦說:「那就讓它裂吧。」面對死亡的威脅,愛因斯坦十分平靜。因為愛因斯坦一直認為:「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終的解脫,永恆的自由。死,解除了我們身上的一切枷鎖——物質的、精神的、有形的、無形的。誰看到過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沒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懼怕明天的不幸和災難。可是,人類普遍懼怕死。實在沒有道理。只有個體生命的結束,才能保證物種生命的延續。大自然安排得多麼巧妙、多麼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人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對死的懼怕,又是一個難解的謎。世界上或宇宙中,有多少難解的謎啊!還是活在當下,抓緊時間工作,盡一己之力做對社會與人群有意義的事吧!」大仁大智大勇者之言,卻非一般泛泛之輩可比!

在愛因斯坦生命的最後階段,儘管病情危重,但愛因斯坦常常不讓醫生給他注射嗎啡,堅決拒絕一切外科手術。他說:「我想走的時候就會走,人為延長生命是無謂的。我已做了我所應該做的,該走的時候,請讓我平靜而體面地離去。」如此「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豪情壯志,何等灑脫!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時15分,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因「大動脈瘤破裂」逝世,享年76歲。根據愛因斯坦的遺願,當天下午,在12位親友的護送下,他的屍體火化並被撒在一個未透露的地方,因為他不喜歡偶像崇拜。從這兩件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智者對命運的把握和生死的超脫。愛因斯坦雖然沒有墓與碑,然而其不朽的精神永存人間;他的科學發現固然很了不起,但是其人格、道德勇氣與正義感等,則更偉大。相較之下,古往今來,許多帝王或富豪,生前不仁不義或自私自利,死後給自己蓋豪華墳墓的行為,則顯得愚蠢許多,有何價值與意義可言?

人生在世,應做對社會與人群有幫助的事,如林亭妤與愛因斯坦的故事告訴大家,珍惜生命,把握當下,盡一己之力,為社會與世界做出貢獻,莫做勢利小人,自私自利,不管別人死活。他們印證馬偕博士所說:「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的名言。

*作者為文化大學教授,台大物理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