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乏味的經濟數據中,物價的變化應該最能引起大家共鳴,因為食、衣、住、行的日常開銷都與它有關。如今,市場上各種大宗商品不斷飆漲,令人聞之色變的通膨烈焰在沉寂十多年後死灰復燃,這場全球缺貨風暴何時才能落幕?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但受制於大宗商品價格過去十年的低迷表現,生產商大幅削減資本支出,導致庫存降至多年以來的新低水準,近期又碰上後疫情時代的需求爆發,供不應求、物價高漲的局面應運而生。
《華爾街日報》指出,當年投資不足的後果,已在今時今日逐漸發酵,而且原物料短缺不僅影響生產者成本和消費者價格,甚至還會引發市場功能失調,例如在近幾個月,部分汽車製造商因為半導體供應短缺,無奈之下只好決定減少產出。
「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原物料成本多少,而是能不能順利取得。」BMO資本市場分析師Tai Wong以晶片荒為例,「沒有晶片,就造不出汽車來賣。」
針對這波原物料缺貨潮,《華爾街日報》逐樣分析,做為用途廣泛的金屬,經濟學家將銅視作反映宏觀經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銅市場供應吃緊的情況其實早有跡象。
根據國際銅研究小組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中期,每年平均有3個半月的時間,全球銅處於供應過剩狀態,有8個半月則是短缺,但從2016年9月開始,短缺情況變得更加頻繁,一年平均有10個月面臨供應短缺,只有2個月屬於供應過剩。
《華爾街日報》原文:投資不足引爆的大宗商品短缺危機沒有特效藥
另一方面,「看天吃飯」的農產品,收成情況取決於天氣變化;原油等成熟市場,則擁有可以隨時增加供應的基礎設施,至於其他商品的投資停滯,連帶削弱了面對需求快速變化的反應能力。
澳洲礦產商Element 25 Ltd.的董事總經理Justin Brown表示,3年前,幾乎沒有任何投資者對他們開發電池級錳的計劃感興趣,隨著近期這種金屬成為可充電電池的有效成分,Element 25也因此佔據領先地位,但該項目仍然需要至少1年才能落實新的融資、加工和承購協議。
除此之外,美國房地產市場在疫情期間意外繁榮,對於木材的需求急劇上升。然而,建造一座木材廠可能需要耗費2年時間,美國木材廠的產能在過去5年只增加大約10%,完全跟不上火熱的住房建設需求,部分常見規格的木材價格應聲暴漲兩倍之多,一舉衝上歷史最高峰。
中國製造商快撐不住了
雖然單一商品的成本不過是消費品最終價格其中一小部分,例如價格飆升40%後的鈷,只佔一輛電動車成本的1%,或許尚不足以影響終端商品售價,但春江水暖鴨先知,衡量產品出廠價格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近來已經展現升勢,而這正是通膨蠢蠢欲動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