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芬觀點:請問小英總統,在您心中有無兒少保護的拼圖?

2017-12-20 06:30

? 人氣

「台灣的政治事件佔據所有的媒體版面。因此也讓一些兒少或身心障礙的相關議題,被媒體省略,12月17日桃園區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在父親一時的失控下,來不及長大…」(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台灣的政治事件佔據所有的媒體版面。因此也讓一些兒少或身心障礙的相關議題,被媒體省略,12月17日桃園區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在父親一時的失控下,來不及長大…」(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2017將近尾聲,這一年台灣的政治事件很有趣,有公教的年金改革、有再怎麼修都無法令人滿意的「一例一休」、也有衛福部前瞻計畫的「育兒百寶箱」、也有再怎麼追都追不出真相的「慶富案」、「三中案」…佔據所有的媒體版面。因此也讓一些兒少或身心障礙的相關議題,被媒體省略,因此再12月17日桃園區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在父親一時的失控下,來不及長大…。真的要再問一次台灣的親職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六歲下的兒童在家門內,有誰可以保護她(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聞報導很奇怪,直接說沒有通報高風險家庭…。「高風險家庭」的通報,絕對不是搶救「兒少」生命權的藥方,請不要再為難高風險家庭的社工,因為台灣「高風險家庭」並無明確的定義,僅是通報指標,因此都是靠社會工作的思維在處理。況且社工並沒有任何司法權…。「通報」好像近在眼前,但又遙不可及…。真的不要把兒少保和高風險社工當成台灣對兒少保護規劃和宣導不周的遮羞布。所以不要再問誰該受懲處,因為政府部門都會說這是「意外」。

以社會工作常用的「生態系統」觀念,來看家庭,其實和家庭最接近的是左鄰右舍,因此兒少保的工作思考,最要積極宣導的是要有社區鄰里工作的概念。因為社工經常會因「聯絡方式」被耍得團團轉,如果能讓鄰里長有「睦鄰」的概念,發揮「近鄰」的功能,可能是比較積極的作為。筆者根據聯合新聞網所看到的資訊,父母親都有工作,兩個哥哥正常…孩子因為在校無法控制大小便…而受責罰。其實這是我們一般人「口中」正常家庭的小孩,所以這次該問的是「幼兒園」對於兒童身上的新舊傷口是如何看待。當「家長」帶著一個五歲大,不到9公斤的孩子進出家門,左右鄰居是怎麼看待…。當南部的親友可能在家庭聚會中,看到這「孩子」心理又是怎麼想…,而這孩子生病,有到過診所醫院嗎?當醫護人員看到明顯成長遲緩的孩子,又是怎麼看待?當左右鄰居聽到孩子的「哭喊」又是怎麼看待…。

其實這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及第54條都有規相關的規定,如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村(里)長、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進行通報,但似乎都沒有為兒童生命權撐起保護的大傘。

政府對於兒少的議題總是避重就輕,有時間和經費請學者寫摸不著邊際的兒童政策健康白皮書,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而制定兒童權利公約的內法,但是一談到政策的執行就推給地方。而地方政府談的是如何給育兒均貼、補助、公共托育…,從來沒有一位執政者能大聲說我要提升兒少保護能量,從社區鄰里為兒少保護撐起在地保護傘,每次都只能惋惜,又有一個生命來不及長大…。其實聽到兒童不正常的哭鬧或發現常有傷口,第一線和孩子接觸的家庭以外的成員就該有警覺,但是”不為”的原因,很多人都害怕「通報」後為自己惹來麻煩…。確實在台灣「通報」者的保護需要加強,特別是在幼兒園…,很多時候是「兒童保護」都還沒調查完,孩子和家長就消失了…。

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當中對於通報只有罰則未有獎勵,這對於社區人際網絡日趨薄弱的現代社會,只能期待「行俠仗義」的人。

我也建議應該重新檢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內的相關罰責,因為希冀親職教育課程來改變高風險或需保護的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真的不具成效,說真的政府可以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來辦理這些課程,如果說可以改變,最大的主因是政府和安置機構沒有處理的能量,讓兒童又重新回到問題的原點…。而且也呼籲司法是不是對這些兒童的加害者,除了刑責的裁定外,是不是該思維不得減刑或假釋,這多是執政者該去重新思維的。

蔡英文總統今天出席某頒獎典禮,她致詞時表示:「下個世代的年輕人如何站在我們的肩膀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這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政府也有計畫的加強投資高等教育。我只想問蔡英文總統,在您心中有無兒少保護的拼圖,讓這些生命來的及長大,有機會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請您也思考一下該為兒少保護的計畫,加強投資。

*作者為資深兒童福利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