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氣候改變,停灌休耕可能變常態

2021-06-15 06:30

? 人氣

上半年台灣面臨嚴重乾旱季,位於苗栗鯉魚潭水庫下的三義鯉魚潭村,超過一百公頃的稻作因缺水休耕,原本應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在缺水期成為一片枯地。(柯承惠攝)

上半年台灣面臨嚴重乾旱季,位於苗栗鯉魚潭水庫下的三義鯉魚潭村,超過一百公頃的稻作因缺水休耕,原本應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在缺水期成為一片枯地。(柯承惠攝)

從去年六月到今年五月,西半部創下百年來下雨最少紀錄,停灌休耕、乾旱災損也創新高。六月中旬起,二期稻作從南到北開始灌溉,但除了高雄、屏東因為高屏溪川流水增加已宣布正常供灌外,其餘靠水庫灌溉的地區則陷入兩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尤其去年11月桃竹苗1.9萬公頃的二期作,在灌溉末期遭無預警休耕,引發農民不滿到行政院抗議。加上目前還有七個縣市的水情燈號在二階限水的橘燈,颱風消息又不明,也讓今年二期作的供灌政策更加謹慎。

如果從去年七月水利署啟動抗旱算起,至今已持續整整一年,氣候改變可能讓停灌休耕變常態,需要更靈活的措施才能因應。

百年大旱,停灌面積、災損創新高

在水利單位四處找水苦撐後,終於在六月初迎來一場豐沛的梅雨,估計為水庫帶進約2.1億噸水,受益最多的水庫有:台南南化水庫、台中德基、鯉魚潭水庫。而原本只剩下3.6cms的高屏溪川流量,瞬間增加百倍。

回顧過去一年,總計9.5萬公頃停灌休耕。包括去年二期稻作,桃竹苗1.9萬公頃突然停灌,以及今年一期稻作,桃、竹、苗、台中、嘉南平原休耕。這是20年來最多的停灌休耕面積,更打破2004年創下的6.5萬公頃紀錄。

另一方面枯旱損失也創新高。農委會總結今年3到5月高溫乾旱農業損失,已達到8億7千萬元,高於2019年1到3月的7億3千萬元。而過去農業災情多半是寒流、颱風、豪雨這三類天氣型態,近年來才出現高溫枯旱農損。未來在枯旱頻繁、工業用水量增加的雙重影響下,農業的影響還可能加巨。

20210614-SMG0034-E01-朱淑娟專欄_a_2020年二期作+2021年一期作停灌統計
2020年二期作+2021年一期作停灌統計
20210614-SMG0034-E01-朱淑娟專欄_b_20年來停灌休耕紀錄
20年來停灌休耕紀錄

農業需要更靈活的調度措施

不過危機也是轉機,有機會促使農業灌溉更效率化。大家應該注意到了,在過去兩期停灌休耕縣市中,獨獨桃園第三灌區、7174公頃可以正常供灌,而同在桃園的一、二區2.8萬公頃卻要休耕。今年3月29日桃園縣長鄭文燦、農委會農水署、經濟部水利署,在石門水庫的擴大抗旱會議中提出說明。

原因是新屋、湖口地區在2020年一期稻作已經參加「水資源競用區轉作措施」,2020年二期作又被停灌,如果今年一期作再休耕,就已經連續三期無收成,道義上要讓農民這期可以耕種。於是政策決定供灌,但水要從哪裏來?

農委會農水署署長蔡昇甫提出幾點策略。一、先在各區辧座談會,請農民分3組錯開整田期,避免搶水。並請農民改變做法,不要浸田,改成乾式整田,整田後立即插秧,這樣可以降低整田期的用水量。

第二、為了減少石門水庫出水量,從老街溪、新街溪抽水存在桃園大圳,再存到埤塘,以這個水先灌溉,實在不夠了才用到石門水庫的水。第三,避免農民搶水導致末端無水可用,管制三七南北圳的水源以減少衝突。

上周農委會發布新聞稿,談到其他沒有休耕的灌區,也透過錯開整田期、分區輪灌、間歇灌溉、精準灌溉、夜間調水、回歸水利用、抽抗旱井等方法度過今年的枯旱。現在一期稻從南到北陸續收割,有些地區的收成反而比過去好。可見因應枯旱,農業需要更靈活的緊急調度方法。

抗旱已持續一年,水資源管理的難處

端午過後,全國還有桃園林口、新竹、苗栗、台中、彰北、嘉義、台南等七個縣市水情是橘燈。以及彰南、雲林、南投、高雄四個縣市水情是綠燈。這應該是前所未見的情形,抗旱已經持續一年,眼看還要持續下去。

三月就有人在問,如果今年颱風又不來呢?這真是一個想都不敢想的問題。天氣不可測,而我們已經到了要需要嚴肅以對的時刻了。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