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查,當前各大貨櫃船公司自有船比率也都偏低,依據Statista網站2021年5月20日專業調查世界領先的貨櫃船運營商自有船和租船比例,顯示:丹麥馬士基航運(Maresk, 412萬TEU,佔世界16.96%)自有與租船之比例為200:413,地中海航運(MSC, 386萬TEU)比例為169:425,中國中遠海運集團(COSCO, 303萬TEU),比例為123:433,法國達飛(CMA, 300萬TEU)比例為 123:423,德國赫伯羅特(Hapag Lloyds, 175萬TEU)比例為177:318。只有台灣船隊長榮(131萬TEU),比例為113:88,萬海(33萬TEU),比例為79:60,台灣兩家業者自有船比例都高於競爭者。所以說台灣船隊現在新造船多,即代表洞察先機,將來競爭力將較強,確實有些牽強。
德國赫伯羅特(Hapag Lloyds)於德國法蘭克福證交所上市,資本額86億美元,是長榮的4倍,今年第一季EPS 8.4元,比長榮7元多,但是赫伯羅特這波股價從去年最低點反彈至今漲了4倍,甚至上星期已回檔;長榮股價漲了15倍,而且還在飆,現在謝董以長榮比德國赫伯羅特股價飆漲多4倍、膨脹出來的「市值」,說長榮競爭力已快要超過赫伯羅特,聽起來實在怪怪的?
德國赫伯羅特截至2021年3月31日,其股權分佈中流通在股市只有3.6%,如果要炒作,應該比長榮容易得多,但是赫伯羅特在當地股市看來相對沒有炒作情形,所以謝董應該需要進一步說明,企業為什麼只靠股價上漲,就可以提升競爭力?否則所有老闆炒股就好,何必認真經營產業呢?
五、航運業基本面:全球沒有航運基金,也無貨櫃航運基金
2000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這也描述了人類為什麼一直在追逐海洋霸權。但是航海業商業化,尤其近五十年進入貨櫃定期航運服務後,因作業與服務同質性高,各航商競爭極為激烈,就變成是低獲利高風險產業。
我想大家一定不能否認,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人,堪稱全世界對金錢財務最敏感的一群人,但是到今天為止,全球基金業者沒有發行過「航運基金」,也沒有「貨櫃航運基金」,只有在紐約證交所發行的唯一一檔、由全世界50大散裝貨船組成的Breakwave Dry Bulk Shipping ETF (代號:BDRY);這個ETF在上星期也大幅回檔15%。所以我願意列出下面三個航運業的基本面,以佐證我認為貨櫃航運業高運價只是偶發情形、不是常態,應該會隨疫情控制,慢慢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