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赴陸股掛牌的熱潮,台股算是「斯人獨憔悴」,新掛牌公司數量就不如預期。安永會計師事務日前發佈「2017年全球暨大中華地區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查報告」,報告就指出原本預期今年國內上市櫃IPO家數會有50-60家之譜,結果只有37家,其中新上市者只有17家。不論是家數或籌資金額,都比過去掉了3成以上,主要原因當然就是受到陸股影響。
除了少數企業會有所謂的「第二上市」外,基本上企業IPO是百分之百的「零和遊戲」─在這裡上市了就不可能在那裡掛牌;兩岸股市的冷熱程度、基本成交量、整體本益比都有相當的差距,先天上企業就容易傾向捨台股就陸股。而要掛牌的台商企業,又多是以大陸為主要、甚至唯一生產基地與市場;一來台商回台掛牌擔心要面對許多無謂的政治干擾與審查,二來「就地上市」更合效益。這些都讓台股相對陸股,競爭力日益下滑。
而在對岸說出「要推動台企在中國上市」的同時,香港交易所在本月中決定,開放無營收、無獲利的創新研發生技公司在主板掛牌上市,綠委郭正亮就指台灣生技公司可能在2018年爆發出走潮。事實上整體來看,未來兩岸股市的「翹翹板」情況恐怕更明顯,出走者恐怕遍及各產業,大家一起「連根拔起,攜手出走」。
蔡政府,看到危機了嗎?有因應對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