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台灣最後一家晚報《聯合晚報》宣布停刊,結束32載的歲月,此一舉動無疑是昭示著,台灣的紙媒生存愈加艱困;隔年同樣是初夏時節,眾人正籌畫著暑期的行程與安排,卻傳來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蔓延至社區的消息。
當聚光燈都集中在疫情之時,曾在台灣報業占有一席之地的《蘋果日報》宣布停更紙本,轉而將資源全數挹注在《蘋果新聞網》。相較2013年《蘋果日報》盛大登台,甚至邀請鍾麗緹拍攝全裸不露點的《創蘋記》廣告,造成60萬份報紙銷售一空的浩蕩,《蘋果日報》停更的消息宛如線香裊裊飄散的白煙,被一陣疫情刮來的大風吹散而逝。
網路廣告的利益被Facebook和Google併吞
課堂上的教授,不斷提到紙本市場的萎縮似是說諺語般,早已深入人心,這本該不意外的趨勢,卻因真實發生在眼前,讓筆者有著無語的悸動。內容不再只是唯一,仍需美編、剪輯和數據分析等的技能,轉戰社群媒體,網路廣告的利益又被Facebook和Google兩大集團併吞,其中臉書演算法的不透明,更讓許多營利的使用者苦不堪言,甚至讓許多以臉書為管道發布內容的線上媒體,不得不放棄初衷,忍痛跳出這鍋溫水。
根據利眾公關顧問集團與意藍資訊共同發表《2020年度媒體影響力洞察報告》,提到媒體內容日趨影音化與直播化,早先長篇的文字內容演變成圖文、懶人包,至今已經變成影片,甚至是短影片(抖音)的形式。閱聽人熱衷於娛樂化、淺碟化等內容,主流媒體為了迎合大眾口味,不斷報導刺激性的社會新聞。
為了遏止此現象愈趨愈烈,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宛如及時雨的興起,專注於弱勢的議題上,其中由姚銘偉創辦的《薰風》為紙本季刊雜誌,專注在台灣與日本兩國的文化、時事與歷史等議題,促進台人與日人聯繫的情感與文化交流,獲得《Shopping design》雜誌頒發「在地文化推廣貢獻獎」。
風雨欲來的前景,有前人踩著泥濘朝前方走去,亦有兩位22歲滿懷理想的女性──潘韻婷、陳至柔,秉持著「為自己、為無名發聲」的理念,在春末初夏的時節,創辦《微誌》紙本刊物,點點盈盈的火光,除去盛夏的陰悶。
採訪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先是疫情升溫,提高至三級警戒,本該是線上的語音採訪,卻又因親人過世而耽擱。
單純的熱情
趁著採訪前夕,重溫《微誌》每月的刊物,巧合的是《微誌》的創刊號〈別〉便是採訪3位禮儀師對死亡的態度,以及自我剖析生命中無法承受的死亡,葬禮的繁複與哀莫的情緒,混雜成窗外細細的雨絲,纏繞的沉重,直到兩位創辦人回傳訪答,才稍稍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