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勢咧,我現在正被電視台記者團團圍住,要晚30分鐘才能去給妳訪。」電話裡,寧夏夜市觀光協會榮譽理事長林定國的聲音,仍然非常洪亮。自從6月29日,寧夏夜市開了台北市夜市恢復營業的第一槍,全台灣的目光全都集中在這裡,他每天都被媒體追著跑。
寧夏夜市年紀很大,超過60歲;長度只有短短3百公尺、180個攤販和店面,年營收卻超過10億元。它曾經寫下台灣許多個第一:第一個禁菸夜市、全面設置地下油脂截留器的夜市、第一個行動支付夜市、集體外送平台夜市……。
被老爸叫回接班的商人
借力使力救活快倒的夜市
「我們不敢說是最團結的夜市,但我敢說,我們是最民主的夜市。」他打開手機裡的寧夏夜市攤商群組,6月下旬疫情漸趨平緩,這個3百多人的群組就熱鬧起來,先是調查恢復營業意願,再來是擬定防疫攻略、規模等等,一個晚上逾百通訊息。(延伸閱讀:王品前接班人賣咖啡 獲利五成捐非洲、兩成給員工)
靠著討論、修正,訂出許多規範,包括只許1/4攤商營業,先報名先開張、面積也縮減到不到一半,攤商全面防護、加上掃QR碼,以及無接觸式付款,1百多公尺裡就有10座酒精消毒體溫量測器。
「停業將近50天,我們不是在休息耶,是在做萬全的準備。怎麼可能不怕?要是防疫沒做好,是會出人命的!我們怕死了!」身為台北市第一個恢復營業的夜市,林定國說得戰戰兢兢:「大家都很清楚,我們只有一次機會,若這次失敗了,整個寧夏夜市想再爬起來,要很久很久。」
一個沒落的夜市要爬起身有多難,可能沒人比林定國更懂。
寧夏夜市堪稱台北市最老夜市,由於鄰近大稻埕,周邊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發展。1973年,重慶北路拓寬工程關閉兩旁商家,台北市政府將攤商安置在寧夏路,商圈開始蓬勃發展。然而1990年代後期,因為未有效管理,環境污染、標價不清,導致商圈一度沒落。
「那時真正是內憂外患。」在寧夏夜市長大的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曾形容,內憂是居民為了爭取生活品質而跟攤商對立,摩擦頻傳;外患是面對其他夜市競爭,沒有特色的老夜市,人潮大幅流失,整個夜市就像一盤散沙,沒人看好商圈的未來。
林定國也是在寧夏夜市長大的孩子,父母在夜市賣過魷魚羹、炒米粉、舶來服飾,他10歲就幫父母推攤車做生意。「因為跟人租攤、租店,沒有安全感,阿爸從小教我賺到錢就要買房子。」夜市生活辛苦,加上買房投資得法,35歲他就「賺飽了」,決定移民澳洲,卻被老父的一通電話喚回台灣。
「阿國,寧夏路要倒了。」那時寧夏夜市攤商收了超過1/4,整條路奄奄一息,老父親說:「這條路把你養大、讓你賺錢,你賺夠了就跑,不管它死活,做人甘(怎麼)可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