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報導日藥廠也採「免疫橋接」,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更是用力捧食藥署稱決定是對的。然而,當仔細看外媒《Nikkei Asia》的原文報導,很清楚指出,第一三共藥廠研發的mRNA新冠疫苗,將進行「臨床第三期研究」,並研擬使用「非劣性試驗」(non-inferiority trials),內容完全沒有提到「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
採用「非劣性試驗」的原因,是因目前市面上已有核准的疫苗,若進行安慰劑施打在數萬人身上比較成效,受試者無法得到保護力而可能染疫,如此臨床實驗有道德疑慮。於是研發中新疫苗不和安慰劑相比較,而是和已核准的疫苗相比較,實驗方法仍一樣,但新疫苗的藥效必須至少與對照疫苗相當,不能比較差。
「非劣性試驗」和「免疫橋接」的差異
那麼,「非劣性試驗」和「免疫橋接」有何不同?主要的差別就在於「非劣性試驗」得到的數據,是臨床施打疫苗後染病與無染病的人數,故能與對照疫苗直接比較臨床療效或效力(effectiveness/efficacy),這是真正的臨床第三期研究,是一種FDA(美國聯邦藥物食品監督管理局)早就認可的方式;然而「免疫橋接」只是施打後在實驗室比較中和抗體量,是間接的證據,無法證明兩者保護力是否相當,因此至今不被FDA接受用於申請EUA(緊急使用授權)。
兩者標準差很多,「非劣性試驗」的統計分析與判定,甚至比原本使用安慰劑組的方式更嚴謹,是一種高標準的作法;反觀「免疫橋接」當作緊急使用授權EUA標準就太低太寬鬆了。張鴻仁和台灣媒體居然將「非劣性試驗」解讀為「免疫橋接」,這在國際要貽笑大方,國內竟因此興奮地為國產疫苗大內宣了起來。
「非劣性試驗」也被偷換概念
繼先前被偷換概念的「免疫橋接」之後,現在「非劣性試驗」也被偷換概念了。大家若真的在乎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這些有份量、甚至位高權重的人,就不應該如此投機取巧,用專業術語愚弄人民,這樣只會讓世界覺得台灣生技水準怎如此差而已。
*作者為台灣樂善創新發展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