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說我們正打算擴大的直播課程服務,一開始就是由另一個小團隊嗅到市場的風向變化,因為有越來越多反饋,希望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於是他們去找一些老師合作,先在一些既有的免費外部平台測試,等到確定成效不錯,才丟回公司內部,討論在我們平台加入直播課程功能的可行性。
也因為有外部平台的經驗,我們才能掌握直播課程的優勢、劣勢,以及使用者有哪些需求,這時候來調整我們自己的產品才有效率,而不是貿然加入一堆功能,最後發覺根本不是使用者要的,變成費時、費力,卻做白工。
如果這件事一開始就由原本的大團隊去執行,恐怕會需要很多時間討論,等到真正動作可能也錯失商機了;今天由小團隊先去測試,確定初步成效後拿回大團隊討論,看如何放大、標準化,整件事情才有辦法這麼順暢。
問:我們剛剛都在談供給,如果回到需求端,在疫情期間,你們是怎麼擴大會員數的?
答:從去年開始,不管是行銷活動,還是和一些KOL(指網路意見領袖)合作,我們運用更多社群力量來增加自己平台的能見度。甚至,一些線下商家或品牌商,我們也會進行異業合作。
以KOL來說,他們可能在YouTube這類社群媒體上創作歡樂的內容給大家,雖然過程中也可能帶有專業知識,但變現的方式還是以流量為主,要以付費課程等方式變現卻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這種訴求「知識有價」的平台,就很容易幫他們轉換既有形象。
所以我們也發現,有很多知名的KOL會在我們平台塑造第二形象。像知名YouTuber阿滴,大家都知道他的英文非常好,但其實他在我們平台開課並不是教英文,而是教大家剪輯,這時候,他能呈現出自己的第二種樣貌,對我們來說,他的名氣也會帶來曝光,其實是雙贏。
不過有一點很重要,這類合作絕對不能把KOL原本純娛樂或彙集大量資訊的內容搬來我們平台,雙方必須經過討論,設計出足以收費的原創課程才行,這樣消費者才可能願意付費;否則,消費者會認為,在原本的免費頻道看看喜劇,就能獲得一樣的娛樂效果,根本不需要收費。
問:聽起來,如何設計出一套好教材,也會是收費與否的關鍵?
答:其實,不一定所有課程都要收費,透過一些免費內容,可以讓更多民眾熟悉線上課程,這也是我們想做的事,比方說,我們去年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來上一堂「全民防疫通識課」,雖然不收費,但很有意義,後來也有唐鳳的「數位溝通課」,都是民眾有需求,願意嘗試接觸的課程,所以我們也和一些非盈利組織合作,一直在做類似嘗試。
說到課程需求,我們不久前才發布《2021品牌白皮書》,裡面對線上學習的產業趨勢有一些探討,我們發現,現在已經不是供給端單方面提供內容了,而是需求端他會來跟你要東西;我們一直強調,Hahow不做沒有需求的內容,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做市場不要的東西,所以,回到這個問題,收費不完全是「設計」本身的問題。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