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宣布三級警戒長達兩個多月,如今終於調降,即便仍有零星個案,但疫情終將消散;在這段百業求存的日子裡,企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風傳媒》採訪個中佼佼者,整理出企業拚轉型、玩創意、抓趨勢等三大心法,作為這次疫情過後,企業應該學會的三堂課。以下是foodpanda台灣董事總經理方俊強接受《風傳媒》專訪內容。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受三級警戒禁止內用措施衝擊,餐飲業為求生存,自主擴大外帶餐盒、冷凍餐食宅配、合作外送平台等業務比重,已來到近七成之多,其中,餐館業、飲料店業攀升至 68.5%、69.2%,外燴及團膳承包業也由 20.4%提高至37.3%;如今,警戒降級,這股熱潮能否延續恐怕仍是未定之天。
談起後疫情時代的餐飲業輪廓,方俊強認為,「後疫情」的定義必須明確,「如果是指八、九月,那外送、外帶的需求依舊強勁,因為短時間內,餐廳是否能迅速恢復營業,恐怕還有待觀察。再往後,考量外送的便利性,即便疫情趨緩,又或者疫情仍在,但民眾已經不再恐慌了,我認為外送的需求也會持續增加。」
「過去,很多老店都只在意內用,認為外送是多餘的,但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未來即使那些因為疫情倒閉的餐廳一家家開回來,內用的需求也慢慢恢復,但經過這次疫情,民眾已經更習慣外送、外帶了,餐廳為了分散風險,勢必要更重視這一塊,不能忽視多角化、數位轉型方面的布局。」他說。
事實上,餐廳的數位轉型可不只擴充硬體那麼簡單,方俊強舉例,一家鹹酥雞老店自從使用外送平台後,訂單瞬間增加,而炸物又需要時間,導致一時間供不應求,此時,店家的做法是調整生產流程,「從決定加入外送平台開始,就應將外送單量納入評估,重新思考人力、備料進貨等規劃,而不是用臨時插隊的方式處理。」
「餐廳最大的難處,就是內用、外帶、外送訂單的即時調配,如果沒有訂出一定的出餐規則,就是新聞上常見因為老闆措手不及,發生現場取餐糾紛的狀況。」他補充。
此外,當外送市場開始瓜分民眾的用餐需求時,傳統餐廳也可能出現遷徙潮,方俊強分析:「過去餐廳一定要開在大馬路上,或者顯眼地段的一樓店面才可能吸引陌生客群。現在不一樣,民眾只要打開外送平台,就可以看到很多餐點,只要品項吸引他,他就會點,連那家店在哪都不知道,也不重要,所以地域限制已經被打破了。」
「其實,這一波餐飲業倒閉,除了疫情,另一個很大的因素是租金,未來不排除,餐廳可能把原本的生意搬到一個租金便宜的地點,專做雲端廚房,這種現象我覺得之後可能會慢慢出現,未來值得持續觀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