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宣布三級警戒長達兩個多月,如今終於調降,即便仍有零星個案,但疫情終將消散;在這段百業求存的日子裡,企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風傳媒》採訪個中佼佼者,整理出企業拚轉型、玩創意、抓趨勢等三大心法,作為這次疫情過後,企業應該學會的三堂課。以下是一群企業第二代站上第一線,帶領公司轉型的心路歷程。
新冠病毒教人捉摸不定,人心更難掌握。疫情期間,不少企業選擇先蹲後跳,趁勢進行內部改革,在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中,員工不免動盪,對此,《風傳媒》訪問幾家企業的二代接班人,要談談這些日子以來的老臣溝通心法。
機器手臂製造商哈鏌企業成立至今近30年,公司內不乏經歷豐富的老臣,總經理陳志偉身為企業第二代,疫情期間雖有不少想法,推動上卻著實費了一番苦心,他說:「在疫情剛開始時,我跟主管們開第一次會議,提出防疫計畫時,其實感覺得出來,大家是鬆散的,抗拒的。」
時間拉回疫情剛要爆發的5月初,陳志偉表示,自己在員工的眼中幾乎是小題大作,「那時候,我應該是全公司最緊張的人,擔心同事身體出狀況,甚至到有點恐慌,所以我提出要降低人流,改採線上會議,禁止非必要的陌生拜訪等等,得到的回覆常常是:敢有遮嚴重?太緊張了吧。」
「公司內部,一些舊的、大家習慣的模式,常常會影響一家公司的前進,包括遇到危機時,大家還是會很自然地希望一如既往,先觀察別人動了沒,一旦遇到檢討時,就用很多藉口蓋起一座城牆,形成阻礙。」他語重心長地說。
對此,陳志偉的做法是避免硬碰硬,先調整自己所處的位置,從員工的角度進行溝通,並明確告知自己在意的程度,「我跟他們說,如果有人染疫,不是50個員工的事情而已,而是包含背後家庭在內200人以上的事情,我希望這波疫情後,員工還是有正常收入,可以過正常生活,經過一次次溝通,大家開始緊張,也配合了。這中間的關鍵是,不要只給命令,而是要想辦法帶著他們去思考。」
挑戰老臣經驗不硬來,靠客觀數據、切全新角度
台北醫學科技公司旗下生殖醫學中心則面臨醫生質疑轉型的挑戰,身為第二代的董事長特助曾琬婷提到,針對原本同一時間可能出現百人群聚的狀況,診所因應疫情祭出開發線上叫號APP、啟動遠距診療等兩項分流措施,「只不過,我們的醫生在第一時間其實都很有意見。」
「診所不像製造業的生產線,可以建立出一站一站往下走的SOP,因為每一位看診民眾的流程都屬於客製化。在實際看診前,民眾無法事先知道自己要做哪些檢查,每一項檢查之間也不存在因果關係,甚至遇到必須回頭再檢查一次的狀況,所以醫生們會認為看診時間無法控制,很難達到APP精準叫號的要求。」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