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也反思,有沒有可能來解決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衝突,結果認為,我們是有機會的,因為我們的強項是培養藻類,而藻類本來就是大自然的產物;四十億年前的地球還是一團火球,當時根本沒有氧氣,最早就是因為藻類的出現,才開始吸收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這才有了氧氣,完全就是藻類的功勞呀。
反觀現在的地球,空氣裡二氧化碳的濃度不知道又飆高到多少了,所以我們打算啟動綠能轉型的計畫,想透過藻類培養來把二氧化碳吸走,把氧氣找回來。
問:你們打算做什麼?
答:首先是擴大本業──藻類養殖,因為藻類的生長過程中,本來就會伴隨大量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達到減碳的效果(編按:根據台電綜合研究所報告,在相同養殖/種植面積下,藻類捕捉二氧化碳的能力,約是樹木的二到四倍),而藻類是可以無限生殖的,在技術上完全沒問題。
問題是,要擴大養殖,就必須不斷去化,只有藻類的應用越多元、需求越大,我們才可以種植更多的藻類。所以,在這前提下,我們已經啟動各種藻類應用管道的開發,可惜藻類的適口性不是太好,不容易當成食物,否則去化量可以非常龐大,但如果能當成魚、蝦、牛、羊飼料的餌料,那量就出來了,目前我們盤點,大概可以發展出六、七種新應用。
另外,我們也打算做藻電共生,下方養殖藻類,上方用來生產光電,到時候不管賣台電或自用都好,因為我們自用也等於減碳,比起火力、天然氣發電,都環保得多,畢竟,未來繼續用台電的電,很可能要多負擔所謂的碳價。這次疫情讓我們痛定思痛,認為再不做,怕以後沒機會做了,那就趕快做吧。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