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維護最大社會利益觀點,對學校的整合或淘汰分析,發現:
1. 私校屬私人財產,政府不宜介入整合協商,若強行介入,易陷入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詬病。
2. 私校的法人屬性已被更改為學校法人(原為財團法人屬性),其被市場機制淘汰或退場,對政府的財政狀態無影響,卻因衍生教職員工的失業問題,惡化失業率,造成社會不安的負面現象。
3. 公校屬國有財產,政府介入整合協商,可使國家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運用,可降低納稅人的納稅負擔。
4. 整合後的公校因員額縮編,減輕政府財政支出,原員額皆公務人員,可移至他校或公部門任用,不增加社會成本與惡化失業問題。
5. 公校整合後空出設備、校地是國有財產。
6. 公校設立在都會區的地段,整合空出大批的校地,作為都會區寸土寸金的新生地。
7. 都會區新生地可作為都會區平價住宅建地,立即消除「都會地區房價高」第一大民怨。
8. 都會區新生地的改建標售,不但可為國庫帶來不可小覷的收入,同時也可為目前因遺產稅率下降所引起之熱錢回台,有個疏通的投資管道。
9. 國庫充裕,政府就不會增加人民的賦稅,可免漲油價、健保費等,同時也有經費可落實公共福利政策。
10. 整併公校土地收益,將高齡教授導入國家智庫,而龐大博士群納入公教空缺,無失業惡化之虞。
11. 獎勵校地地價高之私立大、中、小學停辦或遷校,釋出原校地,或將原校舍改設休養院,並與醫療體系合併,讓「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創造和諧社會。
綜合利弊,「公立學校整合」是平息民怨的最佳良策。此舉有下列優點:
1.使都會區房價聞聲而降,解決都會區無殼族的心頭積怨。
2.徹底改善因大學院校過多而招收不到學生的窘境。
3.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改善求職不易與失業問題。
4.重建中、小學生更好、更有效的學習環境。
5.為國庫帶來豐厚的收入,因此政府無須再對人民增稅。
6.政府有財源,人人就可擁有完善的公共福利照護。
教育是百年樹人,若只知「去中國化」的課綱改革,卻對教育資源的荒廢置之不顧,其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即是教育品質低落。「草莓族」進入職場後,即面對嚴苛的考驗,學非所用的無力感,又豈非教育品質低落使然?教育改革也一直是民眾所關心的焦點。
*作者為南華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