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學先後進行校長遴選作業,除了台大備受矚目之外,過去不大引人注意的陽明大學,卻意外地因為遴選出不具教授資格的前疾管署長郭旭崧成為新任校長,而飽受質疑,甚至驚動到監察委員都要出面調查;而台大校長因為缺乏國際知名學者參與遴選,讓中研院士曾志朗感嘆,「遴選搞得像地方選舉,大咖卻步。」
台大八位校長候選人中不乏中研院士,要說「沒有大咖」,是輕看了候選人,不過,從近年大學的社會地位(當然包括大學校長)一路滑到近乎無人聞問,不免讓人懷疑,高教危機伊於胡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校長?而「校長們」能挽救危機於一二嗎?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
大學校長有這麼重要嗎?民國教育家陶知行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個學校,先評論他的校長。」談到大學校長,一推就上溯民國時期(一九四九年之前)的北京大學的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之,清華大學的羅家倫和梅貽琦,南開大學的張伯苓,浙江大學的竺可楨…,然後,一九四九年之後的台灣大學傅斯年。再往下呢?曾為政大校長的李元簇,為人所知的是他夜半巡校園不讓男女學生談戀愛;曾任成功大學和中興大學校長的羅雲平,他給兩個學校各開了一個湖,理由是:「大學裡需要有一個湖,湖畔有寧靜的小徑,讓學生在這裡踱來踱去,為人生而思考」,重視思考與空間的校長,還挺有味道;清大的劉兆玄則曾力抗憲警維護學生的權益。
民主開放大學自治之後,校長反倒沒了聲音,有聲音的多半不是好事,私校鬧緋聞的鬧緋聞,爭校產的爭校產,更別提晚近國立大學從教授假發票案到論文造假抄襲層出不窮,政府年編預算都不夠大學開銷,國立大學校長力氣全用在募款蓋大樓,所謂「人格風範」、「教育思想」講起來宛若「上古史」,對比民國校長以一人繫校運,以校運繫國運,直如天壤與雲泥之別。
濁世必有清流與敝俗奮鬥
看看這些民國校長給學生什麼樣的建議,蔡元培:「往昔昏濁之世,必有一部分清流,與敝俗奮鬥,如東漢之黨人,南宋之道學,明季之東林。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胡適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竺可楨:「大學的目的,不在於使大學生賺得麵包,而在於使他吃起麵包來能有滋有味。」意思是大學不在教出賺錢機器,而在教懂得做人與生活。如今大學校長教授不媚於流俗已屬萬幸,又何能指望他們激勵學生「與敝俗奮鬥」?
蔣夢麟在《西潮》中談到清室滅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財政制度的腐敗,公務員視陋規(行賄收賄)為當然,消除陋規需要良好的制度,他認為由中國學者(前述之大學校長們)建立的現代大學制度,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因為它除了實事求是的學術立場之外,別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