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用人口數調整之後,排名就出現了非常不同的樣貌-大國若獎牌數未能按人口規模成比例增加的話,名次就會倒退;小國寡民(如聖馬利諾只有3.4萬人、卻驚人地拿到3面獎牌,百慕達僅6萬人、也獲得1面獎牌),拿到的獎牌數在調整之後就會有驚人的膨脹。
依人口數調整後,排名依序如下:1.聖馬力諾(2143面)、2.百慕達(392)、3.格瑞那達(213)、4.巴哈馬(120)、5.紐西蘭(100面)、6.牙買加(90)、7.荷蘭(51)、8.斐濟(53)、9.斯洛維尼亞(50)、10.匈牙利(50)、11.澳大利亞(42)、12.克羅埃西亞(40)、13.喬治亞(40)、14.丹麥(37)、15.挪威(35)、16.瑞士(33)、17.亞美尼亞(31)、18.古巴(30)、18. 塞爾維亞(30)、20.蒙古(29)、21.瑞典(23)、22.捷克(22)、22.英國(22)、24.香港(20)、24.保加利亞(20)、26.奧地利(18)、26.亞塞拜然(18)、28.斯洛伐克(17)、29.義大利(16)、30.加拿大(15)、30.愛爾蘭(15)、32.比利時(14)、33.巴林(14)、34.台灣(12)…。
歐盟算一國,將獨步全球
換句話說,台灣由於人口眾多,12面獎牌的表現其實並非特別出色,排名退後了10名左右;反倒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國家表現優異,紛紛擠上前列,原來名列前茅的幾個大國,如美、中、俄、英、日,已全部落後於台灣矣。而原來的奧運「十強」,也只剩荷蘭和澳大利亞留在榜單中了。
另外,若將歐盟諸多成員的獎牌整併為「歐盟」一國所屬,則其獎牌數(353,含英國65面)將遠遠超越美(113)、中(88)、俄(71)、日(58)等國,這才是真正的運動超強區域。
總之,東京奧運台灣有顯著進步,但其實以人口數觀察,原始獎牌排名稍微誇大了台灣的表現。而美中日俄等國,也沒有值得特別驕傲的。我們其實應該多和人口差異沒有那麼大的紐西蘭和澳洲多多學習,全球也該向聖馬力諾和格瑞那達兩個展現出「超限戰」能量的微型國家致敬。而歐盟執委會,其實應該向奧運會爭取,另外列出一個「歐盟」的排名,如此便可「笑傲江湖」矣!
*作者為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