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壓力大到政策要轉向時,行政院顯然也還是不願完全變成消費券、期望「留下一點顏面」,因此先是釋出除了原先109萬弱勢民眾外,再增加領取紓困4.0等的900萬民眾,也由政府負擔1000元的民眾,這樣可以讓「五倍券還是五倍券」。但不到2天後,壓力就大到決定全部民眾都不必先出資1000元。
即使如此,官方的說法還是要說:這1000元由中央政府負擔(意思是:這還是五倍券不是消費券)。
只是這麼一來,首先要被質疑的就是去年的三倍券:如果今天全部由政府出資才是正確,顯然去年硬逼民眾先掏1000元的作法,就是錯誤或「二百五」了。
再來,最後決定全部由政府負擔的理由,行政院的說法是:上半年經濟表現良好,經濟成果由全民共享,中央有能力負擔;那麼,當初說要增加消費、提振經濟而發五倍券,是否有矛盾?
輸給「害怕跟消費券一樣」的心魔
如果更深入講,是整體經濟良好、個別產業差,那又要問:如果這樣豈不是該針對少數受創嚴重產業紓困援助,而不是全民普發消費券嗎?
至於要檢討為何犯此錯誤,除了政客心眼中「絕對不能跟消費券一樣」的心坎跨不過去外,經濟部是最該被問責檢討的單位,因為他們作出一份三倍券經濟效益評估報告,從假設到推論全部錯誤、毫無專業可言,但結論卻是:三倍券創造一千多億元經濟效益,去年下半年經濟彈升是因其對經濟發揮點火效果。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既然三倍券如此成功,那加重劑量的五倍券當然更強大。
雖然不能確定到底是經濟部騙了長官們,還是奉長官之命端出這種報告,亦是心照不宣的上下交相賊,這份報告是有其負面影響。如果經濟部能專業一點評估,看到三倍券替代效果如此之高,決策者或許就不會、也不必再堅持由民眾出資1000元,因為相較其造成的行政成本與民怨增加、帶來政治成本上升,用此方式以「擴大消費與效益」,顯然毫無意義與效果。
從當初的堅持、全力辯駁、拿出一些奇特又錯誤的報告支持,到最後心不甘情不願的轉向,蘇貞昌是當然的最大輸家,即使不必出資1000元,但大概不會有多少民眾會感謝他。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其強力捍衛行政院的另一個堅持:不發現金的戰鬥意志會更高,未來發展會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