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華裔學術界泰斗有三位,分別是王賡武1、余英時2和吾師熊玠3。
他們各自的非凡國際學術成就加上他們不遺餘力地提拔後進4,絕對已經讓一些國內外學術界和教育界的跳樑小丑5汗顏、無言以對。本文比較和對照(compare and contrast)6他們做學問的點點滴滴。
談談熱愛做學問的王賡武、余英時和和吾師熊玠
首先,他們均為傳統、具有風骨的中國讀書人,是所謂的士(gentry scholars)。作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王賡武,是一位儒家的謙謙君子(gentleman),王賡武公開地說他的學術造詣不比余和許倬雲來的高。7再看看王賡武的舉止。有一次,我要使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廁所,在大門口正好看到王賡武出來;然而,他卻退了一步、先讓我進入廁所。
余英時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說,除非中國改變黨國體制,他是不會再去的。他並沒有食言。事實上他曾於1978年10月以團長身分訪問過中國內地,此後邀約不斷,但1978年之後他都沒再去過。
我的老師熊玠則婉拒了做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的邀請,也沒有接下美國加州一所大學擔任校長的職務。8他在意的是他的學術頭銜:紐約大學終身教授。9
其次,他們應該會同意一些華夏兒女所言的:生為華夏人,死是中國魂,來生還做中國人。
王賡武很坦白地說,有2個地方影響了他:馬來亞霹靂州的怡保市和住了18個月亦即待到1948年12月的南京市。10雖然例如王賡武對我和其他人說 “he is no patriot/他並非一個愛國主義者/他的國家觀念並不強11”或者余英時和熊都選擇入了美國籍但是他們各自有一顆純正、燦爛的中國心(靈)。吾師熊玠和師母張明儀於2019年8月被中央電視台/CTV-4邀請出席一個講座12。在片尾,熊說「……心系華夏……在有生之年13……繼續……幫助我們這個古老美麗的家園……」余期盼的是一個富足、健康、公平、合理、文明……的中國。
再者,他們每一位的中文、英文俱佳。王還懂馬來語和幾個中國的地方語言。 1987年7月,熊能夠以四川話和鄧小平單獨交談了幾個小時。在海外奮鬥,具備流暢的英文才會被一些白人學者、專家刮目相看。切記,當第2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學術界逐漸掌握了主流出版業和一些很重要的學術刊物14。此話的意思是生殺大權握在他們的手中。沒有深度、創見的著作是很難出版的。不少善於內鬥的兩岸四地教授一旦面對白人學者、專家泰半馬上就在心中矮了半截或者保持沉默、變得乖乖的15。他們三位就與眾不同,敢面對一些傲慢的西方人。 2020年唐獎的漢學得主公開地說過很多的外國人並不了解中國歷史16。熊有同樣的強烈感覺。今年7月,他就說古代中國所講的部分民主要比美國式的民主還要民主:現今有人自命是「民主」 而反對別人不是民主制度。而中國則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17」您說誰更寬容?更偉大? 。18余當然會糾正他在 Harvard, Princeton, Yale 等等大學的學生不夠貼近事實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