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觀點:中國如何實現共富,而不是共窮?

2021-08-26 05:50

? 人氣

從二次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政府更加注重民生,主要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再強調盈利性,而是從保障基本社會需求的角度加大投入。比如,醫療體制改革,不再把公立醫院簡單地自負盈虧,推給社會,乃至於私有化;而是加大醫保覆蓋,推動藥品集中採購,理順醫療服務的價格體系。而教育改革則更加注重公平性,不把基礎教育產業化,杜絕資本市場介入基礎教育。這些改革措施和改革開放早期的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當時的措施都是為了減少財政負擔,而現在的措施因為從社會福利角度出發,實際上都增加了財政負擔。財政重心的轉移,財政負擔的加大,都在宏觀上推動了社會兩極分化的減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次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提到了三次分配,算是比較新鮮的政策導向。它涵蓋的社會捐助和慈善行為,在成熟的經濟體中都有一個穩固的制度配套,在整個社會收入分配的過程中起了一個補充和多元化的作用。它的背後,實際上是社會自我管理的原則。各種名目繁多的公益基金和NGO組織,不光是拉低了收入兩極分化,更多的是提供了多元化的社會管理。我不知道中國政府是不是准備好了接受這樣一種社會管理制度,還是僅僅出於單純的均貧富的目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