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克雷夫特認為,中國並不完全拒絕現有國際秩序。他指出, "比如,中國試圖戰略性地在國際組織中推行人員政策。作為其結果,有些人發現批評中國相當困難。而在無法實施其人員政策的地方,如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人便建立自己的機構,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該路線遵循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制定的宏偉目標:到2049年建國100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能力制定規則,在經濟和技術上居世界領先地位。特裡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解釋說,中國希望藉此重返世界秩序的中心,而 "這當然同迄今獨強的美國構成衝突。"
兩強衝突:美國 - 中國
北京大學國際與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繼思在7月一期的頗具影響力的《外交事務》雜誌上對這一衝突有如此描述:"美中兩國正在卷入一場可能比包括冷戰在內的現代史上任何其它國際競爭都更持久、更廣闊、更激烈的競爭。"
柏林的兩難境地:這場競爭正在其最強大的盟友和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間發生。德國有可能陷入雙方陣地之間。尤其是在技術問題上。美國問題專家布拉姆爾(Josef Braml)對德國之聲表示, "美國欲盡一切可能阻止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超越美國。深受震撼的美國現在要阻擋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現代化。因此,美國人寄希望於經濟脫鉤戰略--毫不考慮由此給歐洲帶來的代價。"
美國還是中國?
布拉姆爾預計,在遠景上,採取左右逢源政策的柏林無法回避這一難事:"在爭奪技術政治勢力範圍的博弈中,美國將加大對第三國的壓力,迫使它們在是同美國還是同中國做生意之間做出抉擇。"
就在不久前,經濟相互依存和全球分工尚被視為繁榮與和平的保障。這樣的時代似乎一去不返。在世界大國的地緣經濟思維中,如今,這些被視為一種風險。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德國將必須對這一新局面作答。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Matthias von H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