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產業是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也是政府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的其中一項。政府將在4年內編列約208億預算,以補足綠能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及技術驗證等缺口;然按照金管會預估,至2025年止,包含太陽能光電、風電等綠能相關產業和設備,資金需求上看1.5兆。以這樣鉅額款項,勢必仍須仰賴金融機構(含保險業)授信挹注資金,否則綠能政策無法順利推動,金管會已提報行政院核定「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將大幅放寬授信限額,藉此鼓勵金融業協助綠能產業取得資金。
另一方面,截至2017年11月底,全體國銀存款已經突破37兆,再創歷史新高,且存放款差距突破10兆,顯示我國金融機構正面臨大量資金無處可去的資金去化壓力。因此,對金融機構而言,此時如能配合政府綠能建設計畫,提供相關產業所需融資,不僅可以使龐大資金找到出口,加上金管會配合政策提高信用保證貸
款成數,以及有政府基金補貼利息差額等放款誘因激勵,輔以政策利多加持,足以降低綠能產業經營阻礙。「綠色金融」因此被認為可以帶來龐大商機,頓時成為金融機構眼中爭食的大餅。
然而,政府推動綠能政策,只是表示政府將會對該產業創造較有利的經營條件,綠能政策是否絕對正確無誤,政府是否會隨著經濟面的變動而大幅調整政策,無人能夠保證。此外,對於綠能產業前景提出憂心警告者,也所在多有,以綠能建設中最主要的再生能源發電為例,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電力無法出口,
再生能源發電終究只能供給國內使用,想要藉由電力外銷創造更多商機,幾乎不可能;況且,再生能源發電中最主要的是太陽能發電及離岸風力發電,二者在我國都有發展上的先天限制,其中太陽能發電需要大片空地裝置大量太陽能板,台灣地小人稠,能夠裝設太陽能板之空地明顯不足,難以形成降低成本所需要的規模;離岸風力發電因為台灣處於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繁,夏季又常遭受颱風侵襲,加上近年來氣候極端異常,使得發展風力發電必須承受龐大的維修、保養成本。倘若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無法降低,最終必定需要仰賴政府補貼,綠色發電作為替代能源的「環保」價值,恐怕遠大於其「經濟」價值。不僅如此,由於民眾早已習慣於低電價,再生能源發電必然造成電價上漲,加上綠能發電初期供電不穩定,國人是否已經具備決心追求綠能,也影響綠能政策能否以環保訴求通過民意及選票考驗。因此,綠能產業縱使有政府政策加持,也不代表必然未來一片榮景。
金融機構配合政府政策對於綠能產業進行融資,本質上仍屬授信而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