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剛觀點: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性思維

2018-01-27 06:40

? 人氣

作者認為,做為電動車普及化政策的跟隨者,我國若要在國際市場展露頭角,必須比他國更快速的開展普及化腳步、發展相關的回收管理制度與推廣使用經驗。(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做為電動車普及化政策的跟隨者,我國若要在國際市場展露頭角,必須比他國更快速的開展普及化腳步、發展相關的回收管理制度與推廣使用經驗。(顏麟宇攝)

去年(107)下半年各界對於政府發展與推動電動車產業的工作興起了一波檢討聲浪;平息一陣子後,因著賴清德院長於去年底行政院會後親自主持的記者會上,提出數項與電動車使用相關的具體推動方向及時程後,讓此議題的關注度升到高峰。彙整業界對於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意見,普遍認為政府做的還不夠,並且直言政府未把電動車產業比照他國視為 “戰略產業” 來經營推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檢視政府對於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推動,其實開始的還算早。行政院於民國 99 年 4 月即核定了「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由中央跨部會及地方政府共同推動電動車產業。該行動方案計畫中,共列有五大發展策略與措施。此外也成立智慧電動車發展推動小組,整合產、官、學、研相關資源,建構先導運行、產業聚落、驗證、技術等四大溝通及支援平台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並協助解決發展初期的各種瓶頸。之後行政院再於民國103年(2014年) 10月核定第二階段實施辦法,內容亦包含五大推動策略。以上兩期的推動計畫至民國106年底總共編列了數十億元的經費(包含購車補助)。

依政府公布的相關資料,我國在電動車產業發展上已做了相當多的努力,也建立起不錯的電動車產業發展能量;為何產業界仍普遍認為政府對於電動車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整體政策與戰略性產業政策呢?雙方的認知落差在哪?政府該如何銜接此認知上的差距是本文嘗試探討的議題。

收集電動車業者表達之正反相關新聞內容,發現業者對目前面臨發展瓶頸的共通看法是:國內電動車的使用量還未發展起來、使用環境尚不完整成熟、對於國內外市場的經營與競爭須廠商自食其力的各自發展。因此在成本、收益、風險太高的狀況下讓廠商猶豫不前,不敢大舉投資發展。這種蛋生雞、雞生蛋的互相牽制因素是造成我國電動車於打好技術基礎後仍無法邁步發展的主因。但此現象到民國104年Gogoro新創企業異軍突起,才促成國內電動機車市場這兩年有較大的突破性發展。但是就業界觀點,Gogoro經營上雖然滿有活力但也很辛苦,因為經濟規模尚未達標,整體營運仍處在虧損狀態。因此在新創企業與傳統企業對於新興市場開發評估考量重心的差異,電動車產業在國內市場發展的腳步仍無法期待能快速提升。據此,政府在電動車產業發展上還能做甚麼來促進整體產業有效積極的發展呢?

Tesla台灣區總監范菁怡(右一)說明,電動車在超級充電站,只需30分鐘就可充滿一半的電量。(圖/方詠騰攝)
Tesla電動車。(圖/方詠騰攝)

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指出,電動車政策確定後,經濟部產業政策就要接手。我國後續的電動車產業政策應該長成甚麼樣子?從該篇對於經濟部長的報導,經濟部關注的重點似乎仍在對於我國電動車關鍵技術與材料的研發及對工業生產製造能力的提升上;此外則持續透過「經濟部推動電動機車產業補助實施要點」,投入「大量經費」提供購買使用電動車的自然人/企業及建置充/換電站業者的「被動」補貼上。再從相關新聞觀察其他部會的相應作為;交通部對此基本上做法是「調整交通政策」,將使用電動車納入交通建設的一環但內容尚不明朗,似乎也只以達成環保署減碳、降低並控制環境汙染物的減量做為目標。這樣的政策就是我國電動車產業後續發展的政策嗎?符合民間所期待的「戰略產業」的發展政策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