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連串判斷與決策的總和,從醫師、法官、防疫指揮官、企業老闆到國家元首,決策品質的好壞,影響深遠。醫師誤診,人命關天;法官亂判,可能毀了一個人的一生;防疫指揮官決策失誤,可能使得防疫出現漏洞。
「只要是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雜訊要比你想像的還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巴黎高等商學院教授席波尼(Olivier Sibony)、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在新作《雜訊》(Noise)中指出,雜訊是未知的國度,一個尚未被發現的世界,可能造成嚴重的不公平,或龐大的損失,他們在書中提出許多方法,教導大家如何提升決策品質。
法官裁決 同案同法官初一、十五不一樣
針對司法不公,老百姓抗議司法界黑暗面,「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然而,實務上,法官有自由裁量權,也常受環境雜訊影響,對於同樣的案件,同樣的法官在初一、十五,判決結果可能不一樣。
《雜訊》書中舉了許多美國的研究,證明司法界裡的雜訊相當嚴重。例如,1974年一項大規模研究,調查來自不同地區的50名法官,為假設案件的被告量刑,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法官幾無共識,而且刑罰差異大到令人驚異。例如,一個海洛因毒犯被判處刑期可能從1年到10年不等。
1981年一項大規模研究,以208位聯邦法官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提出16個假設案件,請他們裁決。16案件中,僅3案讓法官一致同意判監禁,刑期長短不一。有一樁詐欺案,建議刑期平均為8.5年,最長為無期徒刑。另一個案例,建議刑期平均為1.1年,最長為15年。這項研究是在嚴格控制的實驗下進行,但現實世界裡的雜訊更為嚴重。
保險業核保雜訊大 可導致數億美元損失
另外,以保險業為例,核保過程中所面臨的雜訊,可能導致公司付出好幾億美元代價。一項研究發現,核保人員的中位數差異為55%,為大多數人預期的5倍。公司核保報價太高可能導致業務流失,核保報價太低則帶來損失。
雜訊就像看不見的敵人,如何避免雜訊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康納曼等人提出「決策保健」(decision hygiene)原則,以洗手為例,洗手可以預防未知的病原進入人體,同理,決策保健也可以在錯誤未明的情況下預防這些錯誤。例如,決策保健的第一原則,判斷的目標要求準確,個人特質的表現可能是雜訊的來源,在此原則下,最激進的做法是以規則或演算法來代替人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