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於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及,「核四重啟恐耗時10年才能發電,年發電量200億度,離岸風電則可於4年內發出相同電量」;他同時強調,「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時間壓力很大,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機組的增加比核四重啟重要」。曾文生此番力捧風電、打壓核電的發言,內容謬誤不少,必須仔細檢視。
首先,核四重啟發電的時程並非次長口中的10年,即使是台電官方說法也是所謂的N+7年(N為重啟動工日距今時間);若是參考廠內工程師評估,則兩部機組均完工發電僅須5年,1號機甚至可於3年內發電。曾文生一舉把核四工期灌水到10年,有刻意凸顯核四緩不濟急的意圖,藉以打擊今年12月18日的核四重啟公投。
離岸風電工程進度嚴重落後
其次,核四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合計為270萬瓩,以18個月的燃料周期為計算基礎,每年的平均容量因數達94%,1年發電量為222億度;離岸及陸域風電4年後的規畫裝置容量為690萬瓩,每年平均容量因數約為30%,1年發電量則為181億度,曾次長極度簡化的四捨五入法不具說服力。
事實上,這40億度的電量差異,大約就是台中火力電廠1部燃煤機組的年發電量,想要減煤就該讓核四商轉。更何況,離岸風電工程進度嚴重落後,幾乎已注定不可能於2025年完成既定進度。
再者,從供電面向與任務來看,風電本質上屬於間歇電力,加入電網必須搭配可快速調度的供電機組使用,適合擔當電網的補充電力;而核電則是基載電力,除了18個月一次的40天歲修,可不間斷地日夜供電。以台灣的氣候與地理環境分析,夏季用電高峰期往往僅有微量風電可用,秋、冬兩季風電產量則明顯較高,但因其間歇特性,發電量越高也會增加調度難度。風電的宿命如此目前尚無有效解方,除非未來儲能技術能有突破性進展。
最矛盾的說詞莫過於曾次長認為,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的時間壓力,積極增加再生能源與燃氣機組更重要。
先不說經濟部在總統蔡英文與閣揆蘇貞昌相繼宣示我國也要將2050年淨零碳排列為目標後,到底會規畫出什麼樣的能源轉型路徑;但曾文生排除發電不排碳的核電,反而在再生能源外,力推必定排碳的燃氣發電,著實令人傻眼。坦言之,淨零碳排若是當今政府「認真」看待的長程目標,曾文生卻「天真」以為增氣有助達標,那麼經濟部未來訂定的能源轉型內容將無法令人期待。
聯合國組織強調廢核無法達成減排目標
今年8月上旬聯合國內的兩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相繼發出減少碳排聲明。IPCC認為,未來若不能立即、快速、大規模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將在21世紀內進入不可逆的趨勢;UNECE則強調,一旦排除核能,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將無法達成。
面對2050年的時間壓力,政府該認真執行的是務實調整能源政策,唯有「核綠共生」才是達成淨零碳排目標的關鍵。「非核增氣」必定無法減碳,再怎麼振臂高喊「全球減碳目標就是臺灣目標」,最終難逃虛晃一招的窘境。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