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臺灣及亞洲各國以後還會有更多、更大規模綠色基礎建設的需求,例如能源轉型帶來的大量儲能系統設置與整合、電動車與自動駕駛帶來的交通革命、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海綿城市的基礎建設,對於一些有志向但是缺乏利基型金融商品的本土銀行來說,想要挑戰亞洲盃,這不就是最好的試刀石嗎?
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開發商(也就是綠色新創公司A)會怎麼回應呢?
離岸風電開發商,通常會在全世界尋找合適的風場,開公司蓋更多的風力發電機,尋求規模經濟效益。每個案場都需要很多錢,為了對資本作最大運用,策略上必然期望每一個投資專案都儘可能提高槓桿操作,也就是同樣花一塊錢,借(銀行)力使力,就可以蓋更多的風力發電機。
除了高槓桿之外,他們也會想要找到更「便宜」的錢,也就是在歐美市場借錢要花的融資費用是一塊錢,到了臺灣實際上可能只需花費0.6塊。
有這種錢?
當然有,不害燥地告訴你,這種便宜的錢,就躺在臺灣,沒事閒閒拿蒼蠅互咬取樂。
臺灣的錢因為銀行爛頭寸太多及惡性殺價的關係,便宜到世界有名,開發商一算,這土豪真肥啊,掛著金項鍊不知道怎麼用,所以就跟本地銀行說,我付給你0.6塊,比你的平常貸款只能收到0.3~0.4塊要好得多,你借我無追索權的專案融資吧,你看我們歐美的離岸風電產業開發案,都是用無追索權的專案融資,風險很低,而且都很成功。
哇,你想,如果咱們土豪學會了真本領,以後閒閒的錢就可以去賺更多的「綠金」,何樂不為,金項鍊只掛在自己脖子上,還嫌重哩。
從開發商的立場而言,若無追索權的專案融資可以全部由本地銀行提供,優點是銀行團要求的限制條件及開發商承諾事項比較少、融資成本便宜、便於高槓桿舉債、未來股權轉讓時也可有較大彈性。缺點是本地銀行制度僵化、專業性不足、需花較多時間溝通、在目前成功籌到專案融資的可能性不高。
另一方面,若專案融資加入國外信貸機構及外商銀行的主導及參貸,優點是專業性較高、增加專案的可融資性、提升本土銀行參貸意願、專案融資成功募集的機率加大。但缺點是融資成本提高、國外信貸機構及外商銀行的評估時間很長、要求的限制條件和開發商承諾事項也較多。
現在你看出來了,開發商及銀行團都面臨到權衡優缺點的決策關鍵,他們感覺到他們需要一點幫助,於是他們都選擇了一條符合「制度管理」的路,聘請了外商銀行或會計師事務所擔任財務顧問,協助推動專案融資的順利進行。
這些顧問公司在歐美有豐富的專案融資經驗,本地也有分公司,但分公司以前根本沒做過這項業務,同樣不了解也不熟悉本地的遊戲規則、法規的適用性、政府部會核准速度及地方政府的配合度。就算總公司派了一組人加入本地的地面部隊,總部人員還是自認專業主導一切,很少聽本地團隊的建議,結果也就是兩組摸不著門道的人一起抱團取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