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環評看似順利,但真正挑戰還在後頭
近期離岸風電的環評,有快速的進展,看似好消息。但其實挑戰才正剛剛開始,特別是注意,表中,通過的裝置容量,10.07GW,這會讓原本希望環保署發揮「預遴選」功能的目的,無法達成。
經濟部一變再變的遴選/競標/國產化無法解決真正的挑戰
原本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下乃採取「不限量、不限價」的德國饋網電價(feed-tariff)模式。也是因為如此優厚的作法,離岸風電開發商才會提出高達10GW的申設量,並花費大筆資金進行環評。
政府官員為了迎合上意,明知「台電未來開發之電網容量限制」之前提下,仍讓開發商在這樣10GW的申設量狀況下,讓開發商進行環評。這在法律上的意義,便是讓開發廠商產生了「信賴利益」。也因此,若未來政府未來有讓其減少利益的行為,恐怕讓政府陷入補償或賠償的困境,等於全民跟著一起賠。
至今年六月左右,政府發現紙包不住火,開始釋放出所謂競標的消息。但一經媒體報導,又馬上改口。到八月底,則開始推動所謂3.5GW遴選及七成國產化。經廠商反彈後,又改為離岸風電擬採3GW 遴選、2.5GW 競標。(其中3GW搭配國產化;2.5GW不進行國產化)
過程中,經濟部一變再變,但始終無法碰觸核心議題:「就算3.5GW或5.5GW均可順利完成風機建設,但是否保證台電必定可以如期併網?」
台電之台澎海纜長年面臨抗爭無法上陸
台電目前推動台灣~澎湖161KV電纜線工程,耗資新台幣124億7290萬餘元的澎湖至雲林的海底電纜,預定在雲林建造變電所,建立區域供電網以平衡台、澎兩地供電。卻因雲林縣府與地方不贊同,功虧一簣。
一樣的故事,恐怕將在離岸風電電纜上陸重演!若開發商取得遴選資格後,卻無法取得併網保證,其投資風險必定會大幅增加。如何取得銀行融資、保險等議題,肯定再度浮出檯面。5.5GW,是否可以如期完工並併網,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所需之再生能源發電,將產生疑義。
甚至,政府若無法確保併網,是否會害政府與台電,在廠商風力機完成後,卻無法送電、售電,將被廠商請求賠償或補償?
併網保證、傾洪荒之力發展電網,才是關鍵!
遴選與競標,若能搭配併網保證,將大幅提高離岸風電開發商投資之意願,並可降低其開發過程不確定之風險。這將有助於未來在競標過程,其可能會以較低價格投標(因風險降低),而有利於整體台灣的電價穩定。
但經濟部在討論離岸風電議題中,始終迴避併聯保證的議題。產生一種很特殊的「挾電網進行競標遴選,但卻無法給併網保證」之「權利義務不對等及不具對價」之狀況。